为什么是上海?9月19日至20日,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在杨浦大创智公共服务平台举办,这是国内首个以“创作者”为主角的行业盛会。本届大会以“众声成乐”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创作者、行业头部平台、专家学者与产业机构,共同探讨网络视听产业的未来路径。
从平台掌舵人到草根创作者,从政策制定者到跨界实践者,所有人的声音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依托“沪九条”的蓄力,上海正在构建一个互联网内容创作的良性生态圈,让“每个人都是创作者”照进现实。
■04-05
为什么是上海?2025年9月19日至20日,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在杨浦大创智公共服务平台举办,这是国内首个以“创作者”为主角的行业盛会。本届大会以“众声成乐”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创作者、行业头部平台、专家学者与产业机构,共同探讨网络视听产业的未来路径。
从平台掌舵人到草根创作者,从政策制定者到跨界实践者,所有人的声音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依托“沪九条”的蓄力,上海正在构建一个互联网内容创作的良性生态圈,让“每个人都是创作者”照进现实。
青年报记者 冷梅
在开放与共创中实现梦想
“上海对创作者的支持,是让普通人也敢追梦的底气。”这是大会现场创作者对“沪九条”的普遍共鸣。
作为连接创作者与用户的核心枢纽,小红书、B站、抖音等头部平台在上海的深耕,为“人人可创”提供了关键支撑。大会上,平台负责人结合实践,阐述了如何让不同类型的创作者都能找到生长空间。
“优质内容的核心,是让创作者的热爱被看见。”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在演讲中,将优质内容定义为“有创意、有获得感、能触达人心”的作品。他以B站UP主为例:“-LKs-”策划的“相机漂流”系列,用一台相机串联起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000多张照片,甚至走向全球24个时区,用独特视角记录人间烟火;艺术科普百大UP主“小透明明TM”因热爱梵高,耗时三年制作艺术画册,销量突破3万册;美食UP主“食贫道”从2018年至今创作574个视频,累计播放量7.2亿,其《人间喜剧》系列走访十余个国家,成为跨文化美食交流的载体。
“上海有开放的文化氛围、关心创作者的政府,更有愿意为优质内容停留的用户,这里就是优质内容最好的舞台。”陈睿的话,道出了平台与城市的共生逻辑。
“短视频早已不是娱乐工具,而是让人人能创作、人人能受益的‘连接器’和‘赋能器’。”抖音集团上海公司负责人余建军在分享中,展现了平台如何用技术降低创作门槛。2025年6月,杨浦区与抖音旗下火山引擎共建全国首个“城市AI工厂”,通过算力、模型、数据的集约化供给,让AI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生产力。即梦AI平台支持自然语言生成高质量内容,剪映“小云雀”工具实现一站式电影级特效制作,普通用户无需专业技能,也能完成专业级创作。
余建军以“千家企业上抖音”为例:“我们不仅帮企业‘上云’,更帮助个体创作者找到变现路径——一个手作匠人、一个街头艺人,都能通过短视频找到受众,这就是上海‘人人可创’的底气。”
在深度与价值中找到新机
为什么是上海?在这场创作者大会上,知名短视频博主“G僧东”的答案是“包容”,“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很多新的概念在上海诞生、流行、传播到全国。”小红书博主“这是中国的from China”说:“没有小红书平台,我们不会被看到,它的总部就在上海。上海更加国际化,也更追求文化创新发展的价值观。”脱口秀演员、喜剧编剧何广智也给出幽默回答:“上海,我的灵感房东。”
大会最打动人的是来自不同领域创作者的真实表达。他们共同展现了上海创作者“既见烟火,又见理想”的生态群像。
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樊登用“不追热点、只做有价值的内容”诠释创作坚守:“我们讲书不猜测用户需要什么,而是把重要的知识讲明白,哪怕是微积分、量子力学也不回避。长期坚持去做对的事,自然会吸引同频的人。”他的坚持背后,是上海对“慢价值”的包容——即便在短视频时代,1小时的长视频仍能收获付费用户的认可。
上海电影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李早,以《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经历印证“深度内容的生命力”:“动画创作周期长达四年,无法追逐热点,所以我们选择‘职场人共鸣’的主题。结尾让小妖怪回归原型,就是希望作品能留有余味,让观众多年后仍有新思考。”这种对“长期价值”的追求,与上海的文化气质不谋而合。
“乌合麒麟”主策划胡睦洋则展现了“快速响应与长期沉淀”的共生:“面对国际议题,我们常在24小时内产出作品,单篇阅读量超5亿,始终坚守中国立场。符号化的表达能高效传播,我们把解读空间留给观众,让作品在讨论中沉淀长期价值。”截至目前,围绕“乌合麒麟”作品的全网阅读量已突破200亿次,成为文化出海的独特样本。
在多元表达中传递真实
搞笑博主、中英文喜剧演员保保熊,因“上海City不City”出圈。他用“外国视角讲中国故事”的经历,诠释上海的包容魅力:“翻译中国文化时,要平衡‘解释’与‘留白’——既让外国观众理解,又留给他们探索空间。更重要的是真实,作为生活在上海的美国人,分享自己喜欢的市井细节,反而比刻意‘客观’更打动人。”他的感受,恰是上海“众声成乐”的精髓——每个个体的真实表达,都能成为城市叙事的一部分。
脱口秀演员何广智的分享,则充满了普通创作者的共鸣:“刚来上海时住10平方米的青旅,8个人的梦想加起来能买下上海。早高峰挤地铁时,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他将上海的包容比作“脱口秀的温床”:“在这里,你可以讲贫穷、讲脆弱,这些人性的缺点都能成为素材,因为这座城市允许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发光。”如今,他把脱口秀比作“上海梆子”,这种文化形态已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重要载体。
“食贫道”主播、导演张竣(饼叔)曾是一名战地记者,转型美食博主后,连续多年入围B站百大,也是B站唯一靠纪录片营收千万元的UP主。张竣认为,对好内容的判断力与多年新闻专业训练密不可分。“人对一件事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一个片子的深度。”在美食赛道,“食贫道”能做出旁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张竣坦露心法:视频要富有逻辑的信息层次,同时真正走进生活,用平铺直叙的视角,才能讲出观众都认可的故事。
[全民创作已成上海日常]
会上发布的《2025年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白皮书》勾勒出一幅辽阔图景:上海网络视听产业产值高速增长,本土重点平台注册用户数超5亿,覆盖全国半数以上网民;其中,哔哩哔哩日均活跃用户数1.09亿、小红书每天新增笔记数超过45万。上海网络视听产业涵盖长视频、中视频、短视频、网络音频、网络直播等内容,形成多元业态并存、融合演进的发展格局,呈现出用户规模大、使用黏性强、平台信息海量、用户兴趣多元、深度链接消费等特点,成为驱动上海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引领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记者手记
科创生产力“拆墙破壁”
城市烟火气活水养鱼
《2025年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白皮书》指出,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已从“规模增长”进入“质量跃迁”阶段,而上海正通过生态构建,让“创作”从兴趣表达变为可落地的职业、可传承的事业。
从创作门槛看,AI技术让“一人即工作室”成为现实。上海布局的“数字内容生产力系统”,通过低门槛模板、开放数据,让不同群体都能借助工具实现创意落地。正如余建军所言:“技术的温度,在于让每个有想法的人都能创作,而不是只属于专业团队。”
从价值实现看,“内容+产业”的融合打开多元路径。例如,“小透明明TM”的艺术画册从线上爆款变为线下商品,“-LKs-”策划的“相机漂流”照片集成为城市文化展览的展品,创作者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流量,更能反哺实体产业。
从群体结构看,“专业+业余”的边界逐渐模糊。上海既有“乌合麒麟”“食贫道”这样的头部创作者,也有大量记录市井生活的普通UP主;既有帆书、上影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有跨界参与的品牌方、学院派,让内容创作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态。
大会尾声,何广智的开放麦主题“上海,我的灵感房东”引发全场共鸣——这座城市就像一名慷慨的房东,将自身的历史底蕴、市井烟火、国际视野,化为每个创作者的灵感素材。
众声成乐,乃万人之和。正如樊登在围炉夜话板块中所说:“宏观的改变,永远来自大量微观的坚持。每个创作者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就能让上海的创作生态越来越繁荣。”无疑,上海已不仅是中国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主场,更逐渐成为全球创作者不可错过的“梦想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