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故宫,一部永续华章的文明守护史

青年报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这座曾见证明清两代王朝兴衰的宫阙,在历史长河中完成了从皇家禁苑到人民博物院的蜕变。百载光阴,承载的不仅是一座博物院的成长,更是一代代故宫守护者用生命书写的文明传承史诗。

    故宫建院之初,山河动荡、民族衰弱,为保护建筑和文物,故宫人拟定了具有超前保护理念的《完整故宫保管计划》。抗战期间,故宫人将1.3万余箱文物南迁,以免民族瑰宝落入日寇之手。在庄尚严、梁金生诸先生的呵护下,《快雪时晴帖》《祭侄文稿》等国宝历经颠簸而完好无损。这场历时十多年、跨越数万里的文物长征,堪称人类文明保护史上的奇迹。

    南迁途中,故宫在上海、南京、重庆等地举办展览,让流动的国宝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1935年,七百多件文物远渡重洋赴英国伦敦参展,让西方世界系统领略了中华文明的璀璨,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传承文化的坚韧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迎来新生。重新组建的古建筑修缮队伍,让失传的营造技艺重见天日。1960年,钟表修复师马玉良师徒修复乾隆年造钟表的镜头,成为技艺传承的光彩瞬间。从1974年首个《故宫博物院五年古建修缮规划》到2002年启动的“世纪大修”,太和殿的重光映照着大国工匠的薪火相传。

    跨入新世纪,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2009年,故宫接待观众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至2024年已达1760万人次。面对如潮观众,故宫以更加开阔的胸襟迎接八方来客——开放区域从不足总面积的30%扩展到85%以上,宁寿宫花园等区域陆续开放,深宫秘苑由此真正成为人民共赏的文化殿堂。

    与此同时,故宫文创团队秉持“契合当代审美,融入日常场景”的精神,从浩如烟海的文物中提取文化基因,再赋予其现代表达,使沉睡在宫墙内的文物以崭新姿态走入千家万户。当年轻人背着印有《千里江山图》的帆布包穿梭于街头,用印有青花瓷纹的手账本记录旅程,文化符号便成了可触摸、可携带、可分享的生活美学,完成了活化转变。

    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程,也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守护史、传承史。守护和传承的方式或许在变,对文明的敬畏和担当永不变。我们常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是唯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依凭的,正是这代代相传的文化自觉。百年故宫,守护的是过去,见证的是现在,开启的是未来。

202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