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冷梅 在上海黄浦区,这片承载着百年商业文明又激荡着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有一名公共创业服务的践行者,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成为很多创业者口中的“知心人”“引路人”。他就是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科长何翀翔,他带领团队累计服务初创企业2800余家,在公共创业指导的第一线,诠释着新时代创业服务工作者的“店小二”精神。
“大学生有创意、有冲劲,但缺资金、缺经验、缺场地,这是他们创业路上最大的坎。”何翀翔深知校园创业的痛点,为此,他力推“黄浦创卡”项目,用一张小小的卡片,为青年大学生打开创业之门。
这张卡的背后是一套价值百万的孵化支持体系:6个月市中心黄金地段免费工位、4万元孵化补贴、50余家合作机构组成的资源库(涵盖法务、财税、融资等领域)。为了让服务更专业,何翀翔依托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黄浦分团,组建了由创投大咖、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构成的“创业导师团”,为持卡人提供一对一指导。
95后上戏毕业生杨上又就因此受益。在“燃创黄浦”创业创新大赛上,她获得了“黄浦创卡”支持。获得市中心的免费工位、结识戏剧行业的前辈和投资人……不到一年时间,“上场戏剧”从3人的小团队发展到10余人,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演出剧场,还推出了多部口碑佳作,成为黄浦文创领域的新星。
在全球化背景下,何翀翔敏锐地意识到,海外留学生是创业领域的重要力量。为此,他积极推动“黄浦创卡”走向国际化,通过搭建跨国交流平台,吸引海外人才来黄浦创业,同时助力本土小微企业拓展国际影响力。
来自非洲的留学生雷蒙德・兰森,与上海大学的陆桑颖、桑德拉・坎皮拉共同创立了“旅境智能”项目,旨在搭建中非中小企业贸易对接平台。得知项目后,何翀翔为他们申请了“黄浦创卡”。如今,“旅境智能”已成功链接中非数十家企业,促成多笔贸易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创业合作的典范。
何翀翔带领团队构建了“创服五环”生态系统——街道资源环、平台资源环、产业资源环、企业资源环、商圈资源环,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非遗盘扣技艺传承人李嫱便是“创服五环”的受益者之一。何翀翔从优化商业计划书入手,为她对接融资贷款,推荐她参加区里和街道的创业市集。如今,李嫱的盘扣产品不仅走进了豫园商城的市集,还与多家服装品牌达成合作,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