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都市

■长江大保护青年当先锋

世界环境日,青年志愿者在长江口放流鱼苗

记者 郭颖

本文字数:1563

    上海青年志愿者在长江口放流鱼苗。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青春护江,生态放流! 昨天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长江航务管理局“青春长江”青年志愿服务联盟在重庆、宜昌、南京、上海四个片区同时开展“长江大保护 青年当先锋”首次志愿服务联盟活动。在上海长兴渔港码头,“青春长江”青年志愿服务联盟在行动!

    青年志愿者放流鱼苗

    放流现场,青年志愿者们登上海洋渔业综合科考船“蓝海201”轮,前往放流水域。

    到达预定放流地点后,船上工作人员搭设放流滑道,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长吻鮠、暗纹东方魨、翘嘴鲌等各品种鱼苗分批次被青年志愿者放流进入长江口水域。

    “增殖放流实际上就是我们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把鱼虾蟹贝等苗种或者成体投放到天然的水域当中去,目的是为了恢复种群的数量,改善生物群落的结构,进一步推动改善生态的平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史永富博士介绍说,东海水产研究所在过去的增殖放流过程中,一共放流了20余种物种。

    那么,什么样的物种可以往长江里放? 选择的依据或原则又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依据生态安全、科学放流的原则,不能什么样的物种都往江里放,一些外来物种投放进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史博士向青年志愿者们科普道,“我们今天放流的6个物种均是在2023到2025年上海市自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名录当中的,这些苗种的提供厂家都有生产许可证,苗种在提供给我们之前,也都经过了疫病检测、药物残留检测,保证它们对生态的安全性。”

    史博士介绍了当天放流的6个物种,像翘嘴鲌就放流了12万尾,暗纹东方魨有3.5万尾。

    “我们今天来了将近40名团员青年,他们大多都是第一次参加放流活动,能用实际行动保护长江生态,大家都觉得特别有意义。”长江航道工程局团委书记王小娅说。

    长江口生态修复见成效

    “增殖放流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水域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副局长许贵斌介绍说,长江口航道治理20多年来,长江口增殖放流共22次,放流中华鲟等保护鱼类10万余尾、螯蟹20万余只、虾类9吨、主要经济鱼类320万余尾、各类底栖动物320余吨,长江口生态进一步改善,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长江大保护和长三角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历史使命。

    20多年来,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始终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注重环保经费投入,开展了多次有针对性的长江口水生生态“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性开展水文泥沙测验、河床地形测量、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监测、增殖放流和疏浚土综合利用等一系列工作,积极探索航道资源保护利用与河口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之路,塑造了我国水运工程建设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河口环保品牌”。

    当天,“长江大保护 青年当先锋”首次志愿服务联盟活动,还在重庆片区开展了环保宣讲、水域巡查、增殖放流等活动;在宜昌片区多点联动开展了志愿服务、环保普法宣传和长江清堤行动等;在南京片区围绕堤岸清理、普法宣传等主题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3世界环境日,青年志愿者在长江口放流鱼苗 记者 郭颖2024-06-06 2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