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今日正式开考。对寒窗苦读了十几年的高三学子来说,这是一次千军万马的“检阅”,而对广大家长来说,也是一场关键的“战役”。面对高考,学生们难免紧张焦虑,而家长内心也并不轻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考试焦虑?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上海12355青春守护者计划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金小燕和姚项哲惠两位老师,在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进行了一场直播,为广大家长和考生答疑解惑。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关键词1 焦虑
焦虑是正常反应 要辨别是否过度焦虑
“面对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孩子焦虑了怎么办?会不会影响考试?”随着高考临近,不少家长都很担心孩子的状态,甚至自己都出现了焦虑情绪。
对此,金小燕表示,焦虑是一种正常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反而对考试会有帮助,可以让考生更专注去答题,“关键是怎么区分什么时候焦虑已经过度了。”
她介绍说,有些焦虑反应是生理上的,比如有的孩子会头晕、临近考试会上厕所,或者眼睛东看西看、抖笔等;有的焦虑反应是心理上的,比如会有灾难性的想法;还有的是情绪上的,主要表现为易激惹,一点小事就会发脾气;此外还有一些行为上的,比如有些反常行为等。“其实有蛮多信号是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的,包括孩子行为上能不能正常去上学、能不能正常出门,他社会功能的部分有没有因为过度焦虑而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大多数(焦虑情况)都是正常的,只要他的生活还在继续,一日三餐、睡眠整体都还可以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姚项哲惠也认为,有焦虑情绪很正常,毕竟高考对当下的学生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适度的焦虑反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或考试表现。如果过度了,影响社会功能了,肯定要引起注意的。”她表示,通常来说,如果吃饭、睡觉、上学、复习总体上都是比较正常地运行着,那么焦虑情绪就还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如果生理反应比如胃痉挛、拉肚子等已经严重到影响复习、考试了,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金小燕坦言,作为家长应该要有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要能观察到孩子的焦虑情绪,收到他们需要支持的“信号”,另一方面也要有涵容的能力,要安抚孩子,帮他们稳定情绪、缓解焦虑,“不能见到孩子焦虑了,家长也hold不住了,那就更混乱了。”
关键词2 沟通
学会认真倾听 多用第一人称表达
孩子有焦虑情绪,无论是安抚还是帮他们缓解压力,都少不了沟通,那么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有的孩子回家后拉着家长讲各种担心、害怕,这是一种情绪宣泄。”金小燕说,这种情况孩子其实是把家长当作情绪纾解的“垃圾桶”,这时候家长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去听,“听真的很重要,家长能认真听,孩子就会知道他的很多痛苦、问题父母是知道的。”而在认真听的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做一些转化,比如孩子表达出来的话语和情绪是比较负面的,但这些负面表达的背后都有一个蛮深的正面需求,“如果这个需求家长能‘读’到,然后在那一刻能反映给孩子,那么孩子不仅会知道你有认真听、你听懂了,还会有一个很深的自我的看见和安抚。”
在具体沟通方式上,金小燕建议说,家长每次开口想说“你怎么怎么”时,可以变成“我怎么怎么”,用“我”的方式来表达。“用第一人称来说,比较有一个界限,是‘我’所看到的,尽量给孩子反馈的是客观的事实。比如,家长说‘我观察到你昨天睡得比较晚,12点才睡’,这就是一个很客观的事实,比‘你怎么睡那么晚’的沟通效果要好。”
金小燕说,家长对孩子有要求时,可以把“你应该”“你必须”换成“我希望”“我期待”。“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但‘应该’‘必须’听上去很有强制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容易起逆反心理,说得柔和一点,孩子可能更容易听进去。”
姚项哲惠也建议,有些时候家长说话要正着说,不要反着说,比如“不要紧张”可以说成“放平心态”,“不要熬夜”可以说“尽量早点睡”,“如果反着说,‘紧张’‘熬夜’这些词又反复出现了。”
关键词3 调整
考场发蒙 调整坐姿让身体“解冻”
每年高考,总会有些考生出现突发状况,比如忘带证件、迟到之类的。金小燕建议说,其实在家庭里,不妨也达成共识“层层负责”,孩子作为第一道关口把所有的事情确认好,在去考场之前父母再确认一下,“每个人都有参与,真的有什么状况,谁也别怪谁。”金小燕说,这样孩子也会安心很多,若再焦虑地想是否带齐,就会想到父母已帮自己确认过了,也就不那么紧张焦虑了。
在考场上,有的孩子会因为压力太大一下子蒙住了,头脑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快速调整?金小燕建议说,有一个挺实用的方法就是看看现实的空间,让自己跟现实的空间有一点连接,恢复知觉,“比如用手撸一下手臂,让身体‘解冻’,然后情绪慢慢回到自己比较能接纳的正常状态。”还有一个方法是可以调整自己的坐姿,“紧张的时候人会蜷缩起来,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身体,比如脚和地板接触更多一点,坐在椅子上的接触面更大一点,接触得越多,感觉到椅子的托举、支撑会更明显,就更容易让自己放松下来。”
如果第一场考试后,孩子觉得考砸了,家长应该怎么帮孩子调整?姚项哲惠说,这种情况有可能只是孩子主观的感受但其实考得并没那么糟,也有可能是真的没考好,不管是主观没考好还是客观没考好,对孩子来说真实的感受就是没考好,他的不安、自责、委屈等情绪也都是真实的。“这种时候首先得让他把这些情绪都表达出来,也就是承认他的感受,而不是否定他,对他说‘是你多想了’。当他的情绪平复下来之后,再探讨接下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