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昨天集中举行的系列活动,呈现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保护和传承的新成果。工业遗址进一步活化利用,国家级非遗重新焕发生命力,而遗址考古也取得重大突破。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是近年上海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杨浦灰仓原本是杨树浦发电厂一个粉煤灰的储灰罐,现在也改造成了“灰仓艺术空间”。而就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一场名为“另一种光亮”的中法零碳音乐会在此举行。存放煤灰的灰仓原本是“重碳之地”,现在却成为了零碳音乐会的举办地,其中巨变令人感慨。
杨浦灰仓由三个储灰罐组成。经过高科技现代化的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体积硕大的艺术空间,是杨浦滨江的文化新地标。这次“另一种光亮”中法零碳音乐会,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举办的一个重要文化活动。此次音乐会汇集了知名作曲家、歌唱家李泉,国家二级演员、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90后昆曲艺术家张冉,以及法国吉普赛风格爵士乐团Artemi等知名演员和乐队。
之所以叫“零碳音乐会”,就是因为本次音乐会全程以清洁能源形式供电。活动利用灰仓现有光伏和储能系统,以清洁能源发电和储能装置,为音乐会提供电力,让杨树浦发电厂这座百年工业遗产重焕新生,亮起清洁、绿色的另一种光亮。为进一步巩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经验成果,本次活动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融合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理念,带领现场观众在音乐中邂逅艺术环保的“另一种”生活。
让非遗走进生活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昨天美兰湖畔迎来了第十七届罗店龙船文化节。作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罗店龙船文化节承载着400余年的历史。“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届罗店龙船文化节秉承传统性、民俗性、民间性、艺术性和地域性,延续传统文化与潮体赛事的深度融合,旨在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龙船文化节分为“龙·船行街”“龙·舟竞渡”“龙·趣潮赛”“龙·舞江南”“粽情·集市”“粽情·雅韵”六大板块。将划龙船习俗与舞蹈、包粽子、龙舟比赛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端午文化大餐。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罗店的龙船文化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是真正意义上的非遗,但非遗不应该只是束之高阁的文化,而应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现在,他们通过举办龙船文化节,对生活中的非遗进行梳理和展示,让非遗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罗店古镇与美兰湖的故事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百年罗店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美兰湖畔大隐书局举办《金龙船》“非遗绘本阅读+”分享会、《金龙船》非遗绘本亲子故事会等活动。
“考古中国”成果丰硕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这次设在青浦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昨天发布了近年上海考古的一些新成就。
陈杰表示,上海的考古工作始于1935年,经过上海考古界近90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青龙镇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等丰富的文化遗存,确立了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等三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把上海历史推前至距今6000年前,厘清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陈杰围绕近年来福泉山遗址、柘林遗址、青龙镇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华亭海塘(奉贤段)等考古工作情况作了重点成果发布,用考古实证突出展现了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乃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演进中的重要意义。一处处文化遗存串联起上海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轨迹,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昨天主会场活动还发布了上海市首批“最上海”文物主题游径,按照不同主题串联起区域内文物建筑、知名景点、非遗体验等。
传统手工艺也可以很“潮”
“钩针”艺术是广东潮州地区的著名非遗,其工艺之繁复,纹样之多变,让很多人叹为观止。现在这门技艺来到了上海。“钩针也可以很’潮’——当传统手工艺遇到潮流艺术”展今在思南书局揭幕。上海读者有望与潮州的“钩针女团”近距离互动交流。
潮州手工钩花,又称“通花”,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抽纱工艺之一,使用钩针和纱线进行精巧的编织。据《汕头市志》记载,通花原名哥罗纱,发源于爱尔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传入潮汕地区,1966年改称为通花。此次展览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递,旨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现代感。
艺术家黄嘉榆也是目前网上很火的“钩花女王”(网名叫“芭娜娜”)。作为一位传统潮汕通花手工艺术家,擅长利用现代设计语言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灵动的生命力。她借助大胆的配色和别致的造型,将无形的思绪钩织成有形的可穿搭艺术。在她还联合潮州本地的钩花高手组成了一个“钩针女团”,此次展览的展品都是这个“钩针女团”的代表作。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7月7日,免费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