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27名美国青年访上海

感受城市脉搏 共筑“未来之桥”

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林千惠

本文字数:4201

    美国友人来到上海中心大厦打卡“上海慧眼”。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从智慧金融到智慧医疗,从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6月9日至11日,中美青年在上海交流了科创领域的新趋势新亮点。作为“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点亮希望 携手开创未来”和“创新创业创未来 共享共赢共发展”两个专题团组交流活动连日来在上海开展。应邀参访上海的27名美国青年来自美国东、中、西部各州。

    6月9日,参访团来到上海中心大厦,登上118层的360度全视角观光厅,俯瞰上海全貌。这是90后美国青年谢敬宇第一次感受“上海高度”,黄浦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他感受到城市的蓬勃生机。“我很喜欢东方明珠,这次能换个视角看它,很高兴。”

    他了解到身边许多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于是在参访中拍摄了许多照片,同步发给了在美国的朋友们,“我和他们说,应该来到这里,和中国人交流,亲眼看看中国的城市。”

    ■03

    6月8日至11日,“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在上海举行,来自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等二十余名美国青少年在上海“观科技”“看发展”“品文化”“访民生”“谋未来”,观摩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共享区域协同发展的未来愿景,领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采,品味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林千惠

    看发展

    “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倍感温暖

    此次到访上海的美国青少年由两个团组成,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学用微信、建群聊,从体验中国的互联网生活开始参访之旅。

    了解一座城市,从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始。6月9日,参访团走进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序厅上方悬挂的巨型环幕播放了城市宣传片,展示了上海自开埠以来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愿景。展厅地面上的圆形区域展示了上海全景图,他们聆听志愿者的讲解,感受上海城市脉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样板。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90后美国青年Selden注意到序厅这一“人民城市艺术装置”。“因为这句话,让整座城市很温暖。”曾在上海工作过一年的Selden拥有自己的中文名:谢敬宇。他会说中文,目前是Finless Foods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上一次来上海还是五年前,这次再回来,感觉上海变化很大。”

    在二楼人文之城展厅,参访团观看一个个上海区域规划模型,听取苏州河沿岸、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建设规划方案。“张园位于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离这儿不远,始建于1882年,范围内涉及13幢优秀历史建筑……”围在张园建筑模型前,大家对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十分感兴趣。

    走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参访团来到上海中心大厦,登上118层的360度全视角观光厅,俯瞰上海全貌。这是谢敬宇第一次感受“上海高度”,黄浦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他感受到城市的蓬勃生机。“我很喜欢东方明珠,这次能换个视角看它,很高兴。”

    他了解到身边许多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于是在参访中拍了许多照片,同步发给了在美国的朋友们,“我和他们说,应该来到这里,和中国人交流,亲眼看看中国的城市。”

    进校园

    参观复旦校史馆,座谈会深入交流

    走访高校,能够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教育。“这是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是复旦老校门,面向校园一侧悬挂的是‘敬业乐群’。”“这是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楼’的光华楼。”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参访团走进复旦大学,听志愿者讲述复旦大学的历史与荣光。

    在复旦大学校史馆,参访团聆听复旦大学119年的发展历程,认真了解马相伯、李登辉等六名复旦老校长的故事。校史馆的墙上陈列着里根总统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照片,这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在子彬院的会议室里,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梓萌、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教授方虹斌结合自身科研情况,介绍了复旦大学科研概况、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等,与美国青年代表交流。

    出生于田纳西州的00后美国青年John是维克森林大学的学生,因为觉得中文有意思,他上了三年中文课,老师还给他起了中文名:海仲。主修金融的他将来计划创业,而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我会说中文,很可能打开中国市场。”

    校园参访让同为大学生的海仲倍感亲切,他对复旦大学校史馆丰富的展陈留下深刻印象,“我特别注意到一块展板上记录了在1987年国家首次开展的重点学科评选中,复旦有16个博士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有三个专业都和经济有关。”

    几天的走访,海仲逐渐和上海亲近起来,城市又大又发达,绿化覆盖率高,地铁交通完善——这是他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他还很爱吃小笼包,到达上海的第一天就完成了心愿。“我想抓住这次机会,继续了解中国文化,认识更多中国人。”

    品文化

    体验中国民俗,感受上海江南文化

    当美国青少年遇到中国民俗文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茉莉花手串,焋糕,漆扇……来到青浦区赵巷镇方夏村,梦空间西红市集上的特色物件引起了参访团浓厚的兴趣,有人停在制作漆扇的摊位前,仔细观看制作流程,感受漆扇的魅力。而乡村湿垃圾处理中心也令他们十分好奇,讲解员向他们细心讲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及垃圾分类处置的举措,引起美国友人的连声赞叹。

    走访当天正值端午节,民俗体验必不可少。讲解员娓娓道来古老的端午故事,述说各类花草代表的“幸福”“健康”等含义,参访团听得专心致志,未待话落,便跃跃欲试地拿起艾草、菖蒲花,将它们组合编织,以菖蒲花束手作的形式体会大洋彼岸的中国“端午安康”的传统。“老师说这些是中药,这些植物可以帮助除臭、除虫,我觉得这些植物很漂亮,活动也很有趣。”来自杨百翰大学的Macie率先做好了自己的花束,拍起了照片。

    朱家角古镇有典型的江南韵味。在充满古韵的课植园里,古琴、屏风、假山和流水,尽显中国传统之美,令参访团沉醉其中。有着一半中国血统的Hanna感叹,这里很美很安静,给小时候在中国生活过的她一种怀旧感。

    “我很喜欢课植园摆放的石山,还有水池。”走在朱家角放生桥上,90后的Zachary感慨地说,“历史建筑物保护得如此完好。”这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是第一次来上海,上海的干净美丽、现代化和秩序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者,他期待未来能和中国研究人员展开合作,进行联合研究,“这些年,大家都很关注中国开展的各类医学研究,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观科技

    听青年创业故事,感受中国新生科创力量

    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参访团一行走进长三角绿洲智谷赵巷园区,聆听了关于青浦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概况、重点产业发展情况、企业人才激励政策和区域内各类科创公司的情况和介绍,“青浦区欢迎国内外青年人才来青浦创新创业,共享战略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在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展厅,参访团驻足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与成就在屏幕上一幕幕展现,在光影变幻中,参访团沉浸式体验和感受长三角数字干线上充满活力的枢纽节点。展馆二层,AI智能等各类科创公司青年创业故事展示了中国新生科创力量,参访团中不时有人提问,想要了解更多科创公司的故事。

    “创业零起步、高校零距离!”规划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以打造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策源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为目标,为高校院所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支撑,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

    在上海的最后一日,参访团走访“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还走进由老旧厂房蜕变而成的华谊万创·新所,这是“大零号湾”中一座高颜值、大容量、开放式的科创园。中美青年围绕青年创新创业展开交流,上海易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薄智元、上海节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经理刘博峰、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兼首席市场官蒋俊分享了青年创业故事。

    此次参访团部分美国友人还受邀走进沪上青联委员代表家中。全国青联委员、著名旅法钢琴艺术家顾劼亭为美国友人演奏钢琴曲,青联委员任美霏带领中美青年共唱《友谊地久天长》,拉近了中美青年的距离。在上海青联委员王雅雯家中,美国青年尝试包馄饨,畅聊青年话题,进一步了解上海市民的生活。

    结束上海4日的参访后,他们将前往北京,继续参加“中美青年友好会见”一系列中美青年交流活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感受城市脉搏 共筑“未来之桥” 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林千惠2024-06-12 2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