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我想说,我今天终于完成了对历史的一个承诺,这个承诺不是口头上的,而是我内心的承诺。”昨天,讲述了80多年前“里斯本丸”号往事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导演、制片人方励与多位“里斯本丸”事件亲历者的后人,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他动情讲述了创作这部作品的来龙去脉,而这些亲历者后人,也都讲述了自己家族和这条船、这部影片的情感联系。影片感动了很多观众,而影片创作的过程,同样极具感染力。
被壮举震撼想给历史一个承诺
1942年10月,押送1816名盟军战俘的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该日本武装运输船在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沉船时刻,盟军战俘跳海逃生遭遇日军扫射屠杀,舟山渔民冒死进场营救。
2013年,方励在浙江省东极岛拍摄电影《后会无期》时,第一次从舟山渔民口中听闻“里斯本丸”事件,深受震撼。回来之后,他既感动于中国渔民的壮举,心中也一直放不下那些英国战俘的命运,于是3年之后,他决心拍摄一部面向全球观众的中英文纪录片,“8年前的这个月,我决定去搜索里斯本丸沉船。”
因为完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8年来,这部电影的拍摄经历了重重困难。在英国,这一事件并不为大众所知。为了寻找战俘后人,摄制组在英国主流媒体上投放了大幅广告,最终成功与380位战俘家人取得联系,摄制组还寻访了百余座英国城镇,收集上万张历史照片,面对面采访近120位战俘后人,研读了百万余字的英文、日文材料。通过对沉船的探索与发掘,纪录片透彻地讲述了“里斯本丸”沉船始末,以及背后更多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故事。
方励本人也对此付出了太多,“我完成了一个内心的承诺,电影花了多少钱、多少时间都不重要,它托付的是2000多个家庭的希望和期盼。1800多个战俘家庭希望看到他们父辈的经历;200多个舟山渔民家庭,他们父辈的善举、壮举理应被记住。”
发布会之前的电影首映,片方开场前给每位观众发放了一枚徽章,上面印有电影的海报,海报上用红色印着一组数据:30°13‘44.42“N 122°45’31.14”E。这是里斯本丸号沉没的地方,是一段如今终于被打捞出来的历史。
影像调查报告记录情谊引发思考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以“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为例,强调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成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
2022年,“里斯本丸”沉没八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复信“里斯本丸”战俘中的幸存者后人维尼,称这一营救事件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已75岁高龄的丹妮丝·维尼,是“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她和多位“里斯本丸”事件的亲历者后人一起,在《里斯本丸沉没》首映这天不远万里飞抵上海,在上海影城观看了影片首映。在首映中,她热泪盈眶,她表示:“历史需要铭记,历史不容被遗忘,也不能被歪曲。”
在发布会上,她也给记者们讲述了那段往事。摄制组在英国采访丹尼斯·莫利时,这位当事人已经99岁。莫利告诉摄制组:“鱼雷击中船体时,巨大的响声从船底传来,灯灭了……接着又有几只鱼雷袭来,船体开始倾斜,关于那一刻我能回想起的就是恐慌、恐慌、还是恐慌。”丹妮丝·维尼在父亲晚年,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但她表示,“直到摄制组来采访,我才第一次听说父亲在战争期间的经历。”
遇难者肯尼思·霍金森的侄女简·克莱门茨和表妹凯瑟琳·伯奇,这次将一块重2.4千克、长12英尺、宽8英尺的石碑带来了中国。这是家族为肯尼思·霍金森准备的墓碑,上面刻着霍金森遇难时的年龄、遇难时间等信息。方励回忆说:“第一次去这个家庭采访,她们带我去查家谱,还去了家族墓地,那里有一个空墓。这次,他们要把这块墓碑沉入遇难者长眠的海底。”
当年救人的舟山渔民,也早已老去。2018年3月,摄制组首次来到舟山,采访了亲历“里斯本丸”事件的渔民林阿根,当时他已经94岁。“我一直想感谢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舟山的渔民,没有他们的义举,就没有今天的我坐在这里。”肯尼思·安德鲁·萨蒙回忆,他的父亲是“里斯本丸”事件的幸存者。
舟山渔民家庭的代表也来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年逾六旬的陈雪莲就是其中一位。她的父亲曾驾驶家中小舢板勇救多名英军战俘。“今天看到父亲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觉得很激动,为父亲的英勇之举感到自豪。”她说。
这部影片,意义可能远远不止让人感动落泪。该片国际策划焦雄屏女士告诉记者:“不过六七年间,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这几位亲历者都去世了。《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像调查报告一样,展现整件事情的真相,电影可以变成‘春秋之笔’,填补历史上的某个空白,也可以引发下一代对战争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片子无愧于电影创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