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上海成果

上海4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项合作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项牵头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1509

    上海交通大学毛军发团队突破了多项国产射频系统设计关键技术。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昨天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这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技奖。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占全国获奖总数的比例超过15%,体现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上海科技成果的质量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一等奖中两项为医学项目

    在一等奖项目中,上海有3项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据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介绍,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含金量都很高。其中两个是医学项目,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创建外周-中枢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体现了上海在医学领域的传统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是以“创新团队”获奖,2019年度、2020年度、2023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创新团队分别都只有一个,所以瑞金医院创新团队此次获奖实属不易,体现了团队30多年来坚持原始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的艰辛付出。

    这个团队以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和赵维莅教授为带头人,在国际上实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分化治疗的原始创新,首创了维甲酸和砷剂协同靶向治疗的“上海方案”,使APL从最凶险的白血病变成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在此基础上,他们拓展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使骨髓瘤、淋巴瘤等其他血液恶性和遗传性疾病治疗实现突破。如今,这个团队已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将引领我国血液转化医学研究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

    获奖项目走出自主创新路

    第三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是集成电路产业成果,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毛军发院士领衔完成的“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面对国外垄断,他们研发出我国首套及系列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软件,实现了我国射频设计自动化技术基本自主可控,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核心技术国际领先,并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基本自主可控。成果已用于中兴、华为、中国电科等400多家企业,支撑了国产先进半导体工艺、5G基站和终端产品的自主研发,走出一条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创新突围之路。

    在特等奖项目中,上海有2项合作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它们都是航天科技项目,展示出上海航天的科研实力。

    在二等奖项目中,上海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涉及化学、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以及核电、热泵、建筑、中医药等产业领域,其中一些项目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跑”地位。

    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外国科学家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同济大学名誉教授、环境工程专家布鲁斯·里特曼,他们对华友好,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上海成果 A04上海4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记者 刘晶晶2024-06-25 2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