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我们的作品突然红了

文/记者 陈泳均 制图/贾英华

本文字数:1083

    文/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制图/贾英华

    “设计真棒,蹲后续。”“真美,上海是座充满设计美感的城市。”“爱了,好想加入环保回收行业。”“考虑一起共创吗?”这些都是互联网平台上,当青年设计师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大众写下的真实留言。

    曾经,设计因其专业性,有着自己的圈层文化;而如今,通过互联网平台,设计打破距离和专业的藩篱,走近我们的身边。采访的4位设计师虽然设计类型和内容全然不同,但是他们的设计都对当代的自然和城市人文环境做出诗意而务实的回应,将设计根植于文化与环境中。性格腼腆的00后设计专业大学生在设计中,展示他对于上海地铁月台导视系统的理解,折射出城市的人文环境,见自己,见众生;在上海土生土长的95后设计师在硕士毕业设计中表达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眷恋,以及对于上海外滩“第二立面”打造的思考,让老建筑与新空间新业态有机融合;留学回国的95后设计主理人在设计中折射出对生态共生的思考,请土地主角回到城市舞台中央,续奏生命之诗;90后为主的青年团队在设计中让传统的文化“种子”在儿童乐园里发芽……

    设计师的设计突然“红”了背后,有其必然性。如今,设计师在互联网平台不仅分享设计作品,也分享设计幕后的故事,展示每次设计布展背后的努力,让设计以更加灵活、快捷、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示给大众。踊跃的创意设计分享背后,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对于设计创作者的权益保护和激励机制,鼓舞了创作者传播分享创新设计理念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具分享欲和获得感。

    在采访的时候,记者高兴地发现,多位95后、00后设计师发挥设计专业特长,让设计理念和设计审美触达更多年轻人,也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到合作邀请,拓展了多样化的变现渠道,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助推力。

    在一个个设计者发布的“笔记”留言区,我们能够很直观地发现,这些设计师在互联网平台突然“红”了,获益的不仅是设计师,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当设计爱好者找到共同讨论的“搭子”;当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互联网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找到新的自学方式;当有设计需求的企业找到心仪的合作方;当我们发现城市里美好的设计并收获快乐和力量……互联网不仅提供了多元包容的讨论平台,还打开了审美艺术公共教育的想象空间。

    02-05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我们的作品突然红了 文/记者 陈泳均 制图/贾英华2024-07-07 2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