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图/受访者提供】
对于去年刚从上海大学艺术设计硕士专业毕业的青年设计师窦志宸而言,他对国拍大楼有着属于自己的记忆。高中时期,每当去福州路购买画笔时,他都会从国拍大楼周边经过;研究生时期,他跟随导师第一次接触和了解国拍大楼更新。戴着口罩,拿着测距仪,窦志宸多次走进国拍大楼。他以毕业设计《上海外滩艺术中心改造设计》报名参加小红书设计大赛,希望通过设计让建筑空间满足新业态的需求,让历史和现代融合,为建筑融入新活力。
转型 从国拍大楼到公共美术馆
在外滩的夜色笼罩之下,位于福州路108号的上海外滩艺术中心仿佛是一件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作品”,在微光下散发出神秘感和独特感。随着这幢外滩第二立面的标志性建筑迎来了一个个艺术空间的入驻,城市更新有了更具美学和艺术感的诠释。当我们在街角闲庭信步,能够一边感受历史建筑的沉淀,一边感受新业态为老建筑注入的活力。
U型玻璃外立面、螺旋上升的弯曲楼梯、屋顶花园、打通建筑壁垒……窦志宸告诉青年报记者,为了让建筑通过设计更好地融入新业态,在毕业设计中,他将国拍大楼和右边红砖建筑打通,将两个建筑融为一体,从而打造主楼和副楼的概念。国拍大楼作为展览楼,周边建筑作为服务楼。此外,通过设计玻璃栈道,连通教学空间和副楼的学术部门。作为学生,既能接受美学教育,也能直观地看到艺术工作者在学术部的工作状态,收获更好的体验。
谈及国拍大楼的毕业设计,窦志宸说这是一种特别的缘分。高中时期,他就常在福州路购买画笔,在记忆中是一条充满纸墨香、人文气息的马路;在研三,他进入国拍公司实习,进一步了解外滩艺术中心一期185号空间的建设。由于国拍大楼是老建筑,只有手绘图,没有尺寸图,为了测量空间数据,窦志宸拿着测距仪在建筑的每处空间进行测量,拍摄了很多照片。最难测的是顶部高度,由于还有楼板的厚度很容易导致测量数据不精确,于是他就调整方法,改为测量顶部一块砖头的厚度,根据砖头数量算出数据。一次次测量、一次次查看历史资料……随着项目的推进,他也在完善自己的毕业设计。正因如此,他在毕业设计中,基于现实,但不局限于现实,融入了更多想象力和创意。
赋能 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如何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人皆可得?如何通过建筑改造更新,用设计赋能城市?窦志宸回忆道,最初做国拍大楼改造升级主题的毕业设计时,因为从小到大从未接触过拍卖,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和导师的沟通中,他了解到拍卖的本质就是交易。有些高校的毕业设计展览会邀请居民参加,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大众的检验,市民也能够以能接受的价格购买到自己喜好的艺术品。
随着“四大品牌”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启动,针对上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转型为上海外滩艺术中心的实际项目,窦志宸说:“拍卖行转型美术馆,是一种从业态更新出发、改变运营模式、调整组织架构、改变空间功能、逐步影响城市更新的实践。通过设计,挖掘艺术品商业价值的同时,补充艺术品展示、仓储流程、学术研讨、公众教育的功能。”
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功能设计中,也体现在更为人性化的材料中。在设计中,窦志宸希望通过U型玻璃作为外立面,将原本光线较暗的建筑成为一个更为敞亮的空间,并达到一个较好的保温效果,并且能和周边的建筑达到和谐的状态。“从环境设计角度,打造外滩‘第二立面’的标志性建筑,研究出拍卖行转型美术馆、促进周边地区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文化空间品质的更新模式,为之后的拍卖行转型和城市更新提供参考借鉴。”窦志宸说。
设计者说
当谈及为何报名小红书设计大赛,窦志宸说:“对于我们这些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设计师而言,我们需要像小红书这样曝光率大的平台,向大众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觉得这个行业不怕竞争,怕的是到后期感觉没有同行间的创意竞争,有竞争才有创意和灵感的碰撞和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