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热爱

一杯咖啡和手稿里的世界

文、图/记者 杨力佳

本文字数:2516

    【文、图/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俗话说,见字如面。在这一张张或力透纸背、或行云流水的手稿中,安徒生、狄更斯、珍妮·林德、雨果、大仲马……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每一张手稿的装裱都是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邱见亲自设计的,据说,由他原创的两项装裱技术还获得了专利。

    在安徒生的展品中,有两件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件是安徒生对“真善美”进行诠释的亲笔格言手稿,写于1860年——“理性中的理性是真,意志中的理性是善,想象中的理性是美。”

    一件是安徒生的亲笔签名照片,摄于1858年。166年后的今天,即便照片上的五官部分已经有些磨损脱落,也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芒。

    在每一件展品的旁边,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不光翻译了手稿的文字内容,还会将其历史背景、故事一一奉上。而唯独珍妮·林德的书信边却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这么一段话:翻译成功者,一周咖啡免费喝。原来,这位瑞典夜莺的字迹比较潦草,再加上时间久远,里面所讲述的具体内容至今还没有人破译成功。

    聊到这里,进门时候点的拿铁也正好上桌了,和它一同出现的还有一枚别具匠心的杯垫:“人生如戏,需要有勇气、智慧和耐心,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有些人拥有的爱情,有些人只能怀念。”选自安徒生手稿中的金句,仿佛一下子触及到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据介绍,这些杯垫都是随机送出的,为了配合这次展览,邱见特地设计了40款不同的杯垫。“每个人都会告别童年,长大成人,但每个人心中也都会留下属于他自己的安徒生童话。而对我来说,这些年来通过对安徒生手稿的收藏和解读,让我看到了更多日常生活中的他,对他的睿智、豁达、善良、谦逊有了更深层次,更多面的理解。在我收藏的若干张安徒生手稿中,有一张我一直珍藏在家中,这次没有舍得展出,但是我把它上面的内容做成了文创产品IP,印在了杯子上、包袋上、本子上,以这样的方式和更多的人分享——‘一百年后,一切都可以忘记。’现代人有很多的压力,但是不管怎么样,希望每每觉得疲惫,觉得沮丧的时候,这句话可以治愈彼此。”

    除了“安徒生和他的朋友们”之外,在咖啡店里还可以看到罗曼·罗兰、爱迪生、莫奈等人的手稿。记者注意到,“毛姆礼帽咖啡”一共联合了4名不同风格的青年艺术家设计了系列文创产品,选取了多位世界名人手稿中的金句作为设计元素。邱见告诉记者,目前他所收藏的手稿,世界名人涉及了文学、绘画、音乐、科学、金融等多个领域,至于藏品的具体数量,他抛出了一道数学题:按照目前的规划,这里每50天会举办一个新的手稿展,以这样的频率,还是可以办不少年的。

    就在今年10月,邱见酝酿了整整3年的《西方名人手稿书信集(第一卷)》即将推出,据悉,该丛书将根据不同的分类和主题分成六卷陆续出版,第一卷选取的是54位文学家的178件手稿,它们的出场顺序是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那么问题来了,其中最早的一张手稿是几几年的呢?

    “抬头看,答案就在你面前的这面墙上。”邱见神秘地一笑。只见,墙上挂着一张写于1672年的手稿,签名:Perrault。是的,就是被誉为“法国儿童文学之父”的夏尔·佩罗。至于具体的内容,记者在这里就先卖一个小小的关子,大家可以去现场或者书中找到答案。

    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捡起六便士?答案很难脱口而出,但也正因为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在毛姆所在的那个年代,打字机已经被广泛使用,所以,在咖啡店里,记者看到了一张1965年毛姆致芬特里的亲笔签名打印信。当然,既然店名为“毛姆礼帽咖啡”,他的礼帽自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还有他那几乎不离手的拐杖和烟斗。“毛姆有数顶各式各样的礼帽,而在店里展示的这顶黑色丝质高顶礼帽便是他在上世纪50年代出席较正式的活动的时候,所佩戴的常用帽之一。2003年,我在英国伦敦拍得,并作为今天咖啡品牌名称的灵感来源。”邱见介绍道,“我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一边喝咖啡,一边阅读安静的文字,走进名人巨匠不为人知的不凡世界里。”

    QA 生活周刊×邱见

    Q:为何会想到开这么一家咖啡店?

    A:虽然我完全是一个餐饮“小白”,但是我还是决定开这家咖啡店的初衷是,我就是想营造一个场域,创造一个契机,可以和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这些手稿,让大家能够从中获取感悟和力量。之前,我在几个不同的城市举办过展览,效果都还不错,但总有一种“打游击”的感觉,我希望可以沉淀下来,深耕下去,将那么多的精彩故事、人生感悟,娓娓道来。所以,咖啡店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产生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Q:这是你们3个小伙伴开的第一家咖啡店,接下来还有哪些计划吗?

    A:我们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手稿,所以,正在规划去更多的城市继续开店。之前我在美术馆办过的一个展览的名字叫“巴黎朋友圈”,我特地写了一段文案,拍了一个视频,将一张张手稿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串联在一个以巴黎为圆心的场景里,从而让大众更加理解这些手稿的背景和意义,呈现出更加鲜活、生动的效果。所以,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在咖啡店里办好手稿展的方式,比如如何让这些静态的,甚至难认的手稿,更加地平易近人,与大众产生更多的关联甚至互动,提供更好的情绪价值和文化传播。另外,我们接下去也会围绕手稿做一些相关的延伸活动,比如读书会、分享会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热爱 A07一杯咖啡和手稿里的世界 文、图/记者 杨力佳2024-07-07 2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