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今年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10周年,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从“张江高科技园区”到今天的“张江科学城”,从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这片曾是农田与村庄的土地,因为青年人的集聚而欣欣向荣,也成为青年人实现创新梦想的沃土。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创新“磁场”吸引青年集聚
上个月刚刚在北京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有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出自于张江科学城,5项中的2项来自于生物医药领域。
30年发展,生物医药已成为张江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张江,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已超过9万人。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被称为新药研发的“国家队”。95后的段佳是研究所最年轻的独立项目负责人。
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她,在上海药物所攻读博士学位,2022年博士毕业后,段佳选择留在上海药物所作为助理研究员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在上海药物研究所读博期间,段佳主要从事结构药理学研究,先后解析了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如不孕不育、甲状腺疾病等密切相关的糖蛋白激素及其受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走入生物医药行业的今天,段佳也以年轻人的敏锐成为这一趋势的先行者。
她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AI技术进行药物筛选,通过算法对大量化合物进行快速分析,在短短两周内从200万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若干个有活性的化合物。“我们团队的工作重点在于发现和验证新的药物靶点,以及开发出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手段。通过结合AI技术,我们能够更快地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有潜力的药物候选分子,这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的周期。”段佳说。
身处张江,为段佳利用这些更前沿的科研手段提供了便利。她还记得自己2016年第一次参加药物所的硕士招生夏令营,第一印象是园区不大,但科研设备特别完备,也有很多不同领域合作的机会。“我当时就想,在这么好的实验条件下工作,一定可以很快出成果。”
毕业时,段佳毅然选择留在了上海,留在张江。在她看来,作为国内重要的创新药物研发阵地,这里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完整的药物研发产业链条,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而鼓励创新的张江精神也让这里拥有吸引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强大“磁场”。
“刷新”创想书写崭新篇章
“在上海、在张江,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将得到最精心地呵护。”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这样表示。
“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一以贯之的要求,而鼓励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年轻人拥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张江,正是“上海创新”的一个缩影,一面旗帜。
进入改革发展新时代,除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外,张江还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率先在合成生物学、前沿诊断、先进制造、垂直大模型等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也吸引了大批科研青年来此圆梦。数据显示,目前张江有约50万从业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10万人,青年人才占到80%,创业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占上海约50%。
大量青年人才集聚,给张江的创新创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从康复机器人起步,到人形机器人频频“出圈”,傅利叶智能作为一家扎根张江近十年的智能机器人企业,画出了完美的发展弧线。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公司研发的智能人形机器人也成为展示成果之一。
“我虽然是80后,但在公司里已经算老了,因为主力开发人员大多是90后。”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顾捷说,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不害怕失败,没有包袱,可以迅速迭代自己,产生新的创新创业火花,“在传统行业,我们可能还是要多依赖经验,看过去是怎么做的。但是在新兴行业,我们应该放手让年轻人去做。”
2020年11月诞生的张江机器人谷,不到两年便已吸引80余家企业机构入驻,如今也正在向着“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从会翻跟头、会做巡检机器狗到可以灵活分拣传输的智能机器人,在张江机器人谷未来体验馆,可以看到40余款智能机器人,涉及领域包括医疗、服务、工业等。记者了解到,就是在这里,诞生了目前中国首个完成最高难度泌尿外科手术的国产机器人、全球首款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等成果。
在这个“刷新”人类创想的展示窗口,梦想与现实交织,每一次互动体验都是对未来的深切触摸,一如在张江这片土地上再次书写的崭新篇章。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