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当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让声音得以留存的时候,年仅30岁;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刷新了人类对整个宇宙的理解,那一年他才26岁。这些科学家在他们青年的时候,就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对科研探索的坚持,点燃了人类改变世界的花火,也点亮了人类文明的灯塔。
7月11日和12日,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在上海举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简称TR35)中国区名单也正式发布,35位勇于探索未知科学边界、挑战科技极限的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亮相。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在这个领域是否能够开创新赛道,有新的突破,以及未来的潜力如何,这是我们作为评委的一些评价标准。”TR35评委、中科创星合伙人米磊表示。今年的榜单上,人工智能领域就有多位科学家入选,能源与环境、量子、新材料的入选者比例也有所提高。如人工智能方面,月之暗面Kimi创始人兼CEO杨植麟、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谢赛宁、OpenAI研究员靖礼纷纷入选,他们均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方向。
今年的入选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文柱主导发明了一种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制作技术,获得了像A4纸一样柔韧的高效单晶硅太阳电池,单片电池最大弯曲角度超过360度。1000次“边对边”折叠后,电池效率仍保持不变,实现了力学韧性和抗震性的跨越式提升。这一创新技术可以被应用于低轨卫星、高空飞行器、车载光伏、机器人感光、可穿戴电子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多个型号高空飞行器,创造了多个长航时飞行纪录,为国家战略应用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南极科考中也成为“亮点”。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王飞致力于构建大规模的DNA分子计算与大数据DNA存储系统。她首次在实验上展示了包含30个逻辑门元件、30层DNA链取代反应的大规模计算电路的可靠运行,突破了近20年DNA分子计算在电路规模和电路深度的瓶颈,为DNA计算体系的软硬件独立开发以及推动DNA分子计算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33岁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祖丽皮亚·沙地克的研究有望促进低成本、超轻、超薄电池体系的开发和应用。
30岁就获批复旦大学教授的季力也是今年的入选者之一。他将微电子器件与光水解制绿氢的学科交叉融合,开发出低成本、低碳排的新型晶硅光伏技术及制绿氢技术,为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017年,TR35评选正式落地中国,一批中国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力量被挖掘。过去六届评选,共有210位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从年龄上看,中国区入选者的平均年龄是32.5岁,有24位入选者在入选的时候是30岁以下,最年轻的入选者是24岁获奖。
正如TR35评选词中所言,这些科技青年们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更是社会的建设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