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以“凝聚力工程”真实故事为原型的原创沉浸式党课《新路》迎来首次公测,参与的14名党员来自徐家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6个不同场景不同故事,让他们亲身感受在不同年代,基层干部是如何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在“凝聚力工程”31周年之际,一群年轻的社区干部来到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学习参观。当走进博物馆大门后,他们被时光隧道带回到了过去三十多年间不同的时光空间……7月18日,徐家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14名党员开启了沉浸式党课《新路》的首次公测。
博物馆调研实训部于晓晓介绍,《新路》选取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内6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涵盖“凝聚力工程”31年来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如第一组的角色周老太和患病的儿子并不想因为房子动迁而搬离老房子,需要居委会协调。第二组角色吴女士一家四口蜗居在一间一居室内,她和婆婆总发生口角,也需要街道居委干部协调。第四组角色唐小姐是外企白领,和父母住在老小区,面临停车难的问题。另一个案例中,大型电商公司行政总监王总监所在的楼宇,每天上下班高峰面对员工多电梯少的问题,导致很多员工迟到,为了改善情况与物业协商,但也困难重重。
“居委会的工作琐碎且有难度,居民遇到困难和矛盾时,需要先了解情况,找到矛盾根源。”参与表演的程先生如此感慨道。他觉得,沉浸式党课很有新意,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作为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学院基层治理培训枢纽平台,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不断完善“参观+”实训体系,沉浸式特色课程《新路》就是最新尝试。作为课程负责人,于晓晓表示,课程设计始于去年,从构思、整理思路,到今年上半年进行内测和修改。工作人员在内测时认真体验,并对角色挑选、剧本修改进行多次讨论。“比如最初的任务线索卡过于简单,于是增加了小游戏来提升沉浸感。”
故事案例选择也有讲究,于晓晓表示,如第五第六组的电梯故事,选取的是发生在金虹桥的真实案例,最后通过楼宇治理议事会顺利解决了白领上班乘坐电梯的问题。材料包里放置的时间银行货币也是“凝聚力工程”中的真实案例。“小巷总理”朱国萍为了让更多居民走出家门互帮互助,建立了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居民参加志愿服务,就像把钱存在银行里,当需要别人服务的时候,不用掏钱,只需要抵掉自己的等值服务时间就可以了。“通过这次沉浸式课程,想让更多人了解凝聚力工程,了解基层党的干部如何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
首次公测结束,博物馆调研实训部会根据反馈进行修改,今后计划一周开放1~2场供团队预约。同时他们也考虑到沉浸式课程的路线涉及场馆各个部分,担心影响其他团队的参观,“我们后期还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