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个陌生人在默默地关心着我,支持着我,而我却一无所知。我想对那位神秘的好心人说,‘谢谢您!我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小晓(化名)大学毕业后已经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至今惦记着一位爱心人士在她成长路上年复一年地寄来善款。小晓曾经是一名上海希望工程“爱心助学”项目的帮扶对象,近日,随着新学年来临,如今的无数“小晓”们已经顺利踏进校园。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身边的希望工程”陪伴25年
捐助10万余人
自1999年起,上海希望工程“爱心助学”项目已走过25个年头,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慷慨解囊,被上海市民亲切地喻为“身边的希望工程”,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已资助本市困难学生10多万人,为身处困境中的孩子们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我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点点的温暖和帮助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小晓出生在充满坎坷的家庭,每一笔雪中送炭的善款对于她的家庭而言,“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你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让我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帮助,心灵得到了安慰。”11岁的成成(化名)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虽然不知道爱心人士的名字,但他在感谢信里一一表达对捐助人、社工等相关人士的感激之情,他说,“一定要好好学习,有一颗感恩的心,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捐助人李先生和廖女士是一对夫妇,上世纪80年代从外地考进上海读大学,工作后建立小家庭。在生活安定之后,他们想尽己所能,帮助困难学生,把自己一路走来得到的关爱传递给更多人。“我们在大学参加了很多学生活动,对共青团系统有着特殊的信任,所以选择了‘爱心助学’项目。”他们相信木桶理论,认为困境学子和弱势群体这块短板的高度,决定着社会这只木桶的容量,标志着社会的发展程度,“我们相信孩子们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这些年里,一定能够成长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的建设者。”
还没踏出校门
就迫不及待帮助别人
几乎每一个受助学生都在计划着回报社会,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直关注着他们的成长,近年来多次走进高校对受助学生进行回访座谈,实地调研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划,从中发现很多受助学生渴望获得勤工俭学、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希望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实现从受助到助人的积极转变。
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另一大品牌项目“圆梦大学”自2006年启动以来,累计共资助各类困难大学生近万余人次,累计资助金额3000余万元。捐助人沈先生介绍,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由于当时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中国留学生而言很昂贵,因此也是在当地好心人的资助以及生活上的照顾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常怀一颗感恩心,等待有能力时帮助别人。自从“圆梦大学”项目开始实施,沈先生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资助,“希望被捐助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充满着爱,顺利完成学业,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也特别感谢这十几年来上海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充满爱心的工作。”
“圆梦大学助学金四年的帮助,是我的青春岁月中无法掩盖的一笔,既是光彩也是财富。”李芬(化名)今年毕业后进入了律师事务所工作,她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我时时牢记好心人在信中表达的对我们的期待——希望我能更加自信,能学会感恩,能坚定方向。”来自新疆的小哈(化名)在来上海的第一个学期,就参加了很多志愿服务,还在期末考试专业课取得了A级成绩,“在上海生活对我而言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圆梦大学项目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能让我专注学业,将来我也会继续努力,将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
捐赠人周女士自2009年进入携程负责积分营销项目,其中就有携程积分商城与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多年的“积分献爱心 捐赠希望小学学习用品”项目。2012年起,她开启了个人捐助行动,至今已累计捐助29000元,帮助了26名困难学生,“虽然金额不多,但每一笔钱都代表着我的一份心意和期望,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更加努力地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度,上海希望工程计划资助800余名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生活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在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继续关注并支持“身边的希望工程”,为更多困难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共同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故事,让爱与希望的火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