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崇明,位于长江入海口,这里的土地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曾经树木稀少,而如今,沙地上孕育出了一片绿洲。到2023年,崇明森林覆盖率达到30.74%,森林面积超过53万亩,超过全市森林总量面积的1/4。这道绿色生态屏障离不开一代代林业人的付出。
第三代林业人加入了年轻人
走进崇明庙镇合中村的开放休闲林地中,就像来到一个公园。一条条蜿蜒小径在林间延伸,勾勒出曲径通幽的景象。沿路还设置了休闲座椅、避雨亭廊、观景平台、观赏廊架、地图标识等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康养的绿色生态空间。
年轻的刘梦琳是崇明“第三代”林业人。她告诉记者,开放休闲林地是近年刚开始建设的,对之前的生态公益林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和景观改造,通过增加“四化”树种、观赏性植物、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全面功能融合,营造林景结合、廊园交织、自然野趣的郊野风光,为市民打造生态、生活相互渗透,开放度高、感受度高的城市森林游憩空间。
“崇明林业发展时间并不长,我们能看见的成片森林,大多数都是这几十年种的,崇明拥有整个上海30%左右的林地面积,目 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0.55%,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森林养护也越来越重要。”崇明开展林长制已有3年时间。两年前,作为刚加入林业站的“新人”,刘梦琳就参与编写了崇明区林长制。
所谓林长制就是实行分区片负责,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属地责任的制度,构建全域覆盖的林业绿化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确保林有人造、绿有人建、树有人管、责有人担。“通过这样科学的设计规划和养护管理,林地里的植被层次更丰富。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我们将挖掘经济效益,比如发挥一些特色树种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湖相串、荷香满城的生态新美景,成为未来世界级生态岛的标志。”
从“树木稀少”到“绿色遍地”
曾经的崇明,绿色稀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崇明的沿江沿海堤岸光秃,没有一处像样的绿化地段,内陆河、路、沟树木稀少。”第一代林业人、崇明区林业站的石富超这样描述。
1979年,崇明县政府成立了县属林业站,专职负责植树造林、绿化海岛的工作,并在当年开展第一次林业资源普查。1985年崇明开始加强沿江沿海防护林营造,建起抗御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有一年遇到了12级台风,也没有发现堤上树木被吹翻的现象,相反的,这些树林阻挡了风力,还有截留雨水的作用,确保了大堤的安全度汛,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1992年,崇明岛长江南沿百里江堤已建成一条东西绵延不断的“绿色长龙”。
2001年,崇明开启“生态岛建设”道路,第一个排上日程表的就是植树造林。大面积“泼绿”造林也由此拉开新的序幕。2003年崇明森林覆盖率仅为16.8%,到2009年,崇明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51%,成为当时上海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2015年底,崇明区森林覆盖率已有22.51%。
“在2015年之前,我们造林以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居多,大部分是公益林。但传统的‘小规格、高密度、兵营式、单品种’的造林模式已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风貌提升的现实需求。”崇明区林业站的孙力作为“第二代”林业人,参与了生态廊道规划和建设。“再后来,我们在公益林景观改造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生态廊道应运而生。目前,我们已建成近8万亩生态廊道。”
“刚开始建设生态廊道的时候,我们工作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的状态,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生态廊道建成后,很多老百姓带着孩子在林地里散步游玩,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城市氧吧。”孙力说,作为一个亲身参与其中的人,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