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都市

工博会里“游”来了海洋动物?

“创新科技馆”展现未来“质”造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933

    一只在水池中游来游去的鳐鲼特别吸引人眼球。

    仿生的海洋生物“游”进了工博会?无人机有了新进展?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9月24日起开幕,记者昨天在现场探访时看到,以“创新引领,未来‘质’造”为主题的“创新科技馆”将一批好看又好用的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带到了我们身边。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工博会里“游”来了海洋动物?在国家会展中心6.2H的“创新科技馆”,一只在水池中游来游去的鳐鲼特别吸引人眼球。虽然摇头摆尾游得欢快,但其实这并不是真的鱼,而是由上海海洋大学仿生鱼团队带来的“作品”。

    “我们团队一直从事人工智能仿生生物学的研发制造,已经有十几年了。”团队成员李星睿告诉记者,这条“文鳐”系列仿生鳐鲼,是世界首款软体智能仿生鱼产品。“它的外形特点、游动特点都与真鱼相差无几,不同于传统的仿生机器人,纯软体的仿生品和以往的水下机器人有很大不同。”

    李星睿表示,比如说它所使用的透身材料,常规的监测手段扫描不到,就可以完美地融入到鱼群里。“所采用的国际首创生物动力推进技术,突破了长续航低功耗、隐身性与共融性等关键技术,能耗降低传统动力方式90%。”他表示,目前这一具备水下目标识别、协同作业、定域航行等功能的仿生鱼可以应用于海洋科普馆、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海洋科研、深海探索等多个领域。

    有水里游的,也有天上飞的。与“文鳐”背靠背的是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区。今年工博会,他们带来的一款纯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E6”,还刚刚获得今年的CIIF大奖。

    御风未来的葛云瑞告诉记者,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采用了独特的可收放旋翼技术,垂直起飞后可将多旋翼系统收入机身,大大提升了无人机的航时航程,最大飞行速度达130公里/小时,纯电动力带载航时4.5小时,空载航程近500公里。“现在已经在公共安全、国土资源、应急消防、能源设施巡检等领域广泛应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4工博会里“游”来了海洋动物? 记者 刘晶晶2024-09-25 2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