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社区

在“造物十二时辰”里感受非遗生活美学

记者 李勤

本文字数:1403

    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现场。

    青年报记者 李勤

    本报讯 三角形的屋顶、大大的半圆形的窗户,带着浓厚复古味道的老火车站里,一场仿佛穿越时空的非遗美学展览正在举行。近期,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大学主办的“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在浦东新区金桥EKA·天物文创园区举行。近年来,上海大学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设计的发展,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简称PACC)发挥产学研平台的优势,积极整合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资源,助推“非遗+”高质量发展,而这场展览正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PACC助力非遗传承取得丰硕成果一次集中的展现。

    展览通过中央复兴车站里十二时辰的时光流转,重点展示十二项上海非遗代表性项目。既有富含江南古韵雅趣的朵云轩木版水印、崇明土布、徐行草编、上海剪纸、金山农民画、上海民族乐器制作,也有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黄杨木雕、上海绒绣、海派旗袍、钩针编织、珐琅器制作、海派家具制作等非遗技艺。

    此次展出的徐宝庆作品《狮舞龙腾》,利用数字技术放大局部细节,提供多维观赏角度。展览还汇集多件黄杨木雕代表性作品,囊括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主要选材鲜活的市井生活,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绚丽光芒。被誉为“东方油画”的上海绒绣,是最具有“兼容并包”气质的绣种,明暗对比显著,适合表现风景和人物肖像。特别展出的《繁花》系列绒绣蓝牙音响茶几、笔记本等,赋予日用品非遗元素,兼具实用性与美学价值。乡村生活则孕育了更富自然野趣的艺术形式。徐行草编和崇明土布,灵秀雅致、造型多样,充满了浓烈欢快的乡土气息。

    近年来,海派非遗与当代艺术频频“牵手”,在传承活化中焕发新生。高境布艺堆画《追忆似水年华》,在黑白建筑摄影上“长”出了鲜艳热烈的布艺花朵,唤醒一代人对上海老城区的记忆。展览中还可以看到草编《生生不息》、土布《环环相扣》等系列公共艺术装置,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展现了海派文化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展览发布多款跨界非遗国潮国货,为非遗传承注入创新“助推剂”。老字号品牌回力带来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的产学研项目作品,发布惠山泥人、滚灯、阿坝羌绣、艾德莱斯4款非遗主题球鞋。朵云轩与野兽派联名带来“生命之木”秋意浓香薰、上海民乐一厂推出“东西物语”江南丝竹民族乐器……此外,展览还展现了部分上海对口援建的非遗创新成果,如青海果洛班玛黑陶文创、云南沧源佤族织锦服装等系列展品。

    展览期间,还将同步开启“流动的非遗”快闪,4辆非遗创意文创小拖车将在园区内移动,打造流动的潮流精品非遗文创“造物社”,用文化赋能产业,以品牌助力传承。

    本次展览持续至10月16日,展览期间,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下午,都将设置海派钩针、崇明织带、木雕动物、徐行草编中药包等体验课程,将“观看”提升为“体验”,展现非遗温度,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感受。上海市民可关注公众号,预约非遗体验课程,让富有时代特色和艺术美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城·社区 A07在“造物十二时辰”里感受非遗生活美学 记者 李勤2024-09-26 2 2024年09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