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春上海

重感情轻仪式 从悦人到悦己

主打简约和新颖 90后们原来是这样办婚礼的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6593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金九银十,婚礼也迎来十一“黄金周”。90后的婚礼是什么样的?

    记者调查发现,重感情,轻仪式是不少90后新人的选择。90后的婚礼也许没有大排面的酒席,仅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向大家宣布“我们结婚了”;也许没有传统婚宴上的宾客入座表,端起自助餐盘、逛个展、听场演唱会就完成了婚礼仪式。

    正如婚恋专家沈奕斐所言,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幸福,婚礼形式就会比较多样化,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喜好。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个展婚礼

    口述人:花苑,1990年出生

    婚礼是一次奇特的经历

    “这场个展婚礼很轻盈、很松弛,充满了趣味,时隔多年仍在亲朋心中留下了淡淡的美好回忆。”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我先生是江西人。毕业后我们都在高校工作,但彼此素不相识。

    2015年,我俩不约而同来到英国爱丁堡访学,因为一个共同的项目有了交集。有一次我俩逛博物馆,发现彼此竟颇有共同语言。

    这段打卡经历促成了我们的缘分。同年相识同年相恋,一切来得那么顺其自然。

    在相处过程中,我们觉得彼此很合拍,比如我们都倾向健康饮食,都热爱健身,都喜欢用足迹丈量世界。又如在旅游时我们都不喜欢追风打卡热门景点,更喜欢逛一逛当地的菜场和人文场所。我先生比我年长,考虑问题相对更成熟更全面。很多行程安排会有一个plan B,让我感觉很安心。

    不仅如此,我们还十分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不强求改变。所谓“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即是如此。

    2019年,在爱情长跑4年后,我们到民政局领取了红本本。对于要不要举办婚礼这件事,双方父母和我俩的口径竟然出奇的一致:简约就好。

    就拿我个人来说,不是特别看重所谓婚礼形式。我心目中的理想婚礼应该是小而美的,借着婚礼仪式和好朋友们聚聚,给大家留下或深或浅的记忆点,多年后还能回味一番。

    不如办个个展+live形式的小型婚礼吧?当先生将灵光一现的金点子告知我时,我觉得这个主意特别棒。

    我们的婚礼真的很个性。没有求婚仪式,亦没有钻戒。在举办婚礼前,我俩去照相馆拍了现在年轻人流行的轻婚纱,没有隆重的婚纱礼服、没有西装,我身上穿着衬衫和牛仔裤,问店里借了新娘头纱。我们拍了四张婚纱照,花费才六百多元。

    我们的喜帖同样不走寻常路。财大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份民国时期古色古香的婚书,这也是我设计自己喜帖的创意来源。借用了博物馆的数字资源,我将传统婚书做了复刻,DIY了一份唯美的现代版喜帖。

    多方比对后,我们将婚礼场地选在了上海著名的老洋房——马勒别墅。因为相识于英国爱丁堡,婚礼举办地特地定在了爱丁堡厅,以纪念我们的相遇地。

    策展是我的老本行。但以我和先生的故事为主线做策展,对我来说是一次奇特的经历。众所周知,马勒别墅的空间布置十分居家,我巧妙利用了场域空间里的壁炉、镜面等,嵌入小装置。这场展览的主题就是向所有来宾介绍我们是谁。

    整个展览只有六七件展品,其中有件还被上外语言博物馆收藏了。这件展品利用镜面效应,展示的沪语“侬好”代表了我是上海新娘,此外“侬好”两个字还转化成二进制数字,代表我的先生是从事通信相关研究的。作品通过图层图像拼接,既有冲突,又表现了共融。

    所有的展品都融入了餐厅的环境中,亲切得就像家庭摆设一样,缓缓展开故事线。在展览的终点,当宾客们撩开网纱,就能看到我们拍的一组四张婚纱照片。

    这场婚礼的成本并不高,马勒别墅的自助餐花费了三万多元,婚宴的酒是我们自己从酒庄订的,我自己设计了酒瓶贴。甜品是从事甜品生意的朋友帮忙订的,给了成本价。整个布展的印刷物料成本才几千元,大部分采用了废旧包装材料。

    那天来了60多位亲朋好友。婚礼是晚上5点30分开始的,在简短的开场白后,就开始自助餐环节,我们没特定设置谁坐在哪里,大家自主取餐,自由交流,边看展、边就餐、边聊天。我们还邀请朋友做了live-style的演唱,全程没有繁琐的流程,宾客们觉得很有意思。晚上7点半婚礼就结束了,8点多我们居然就到家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场个展婚礼很轻盈、很松弛,充满了趣味,时隔多年仍在亲朋心中留下了淡淡的美好回忆。

    其实,以前我和长辈们参加的大多是传统的婚礼,这样的婚礼备婚周期至少半年。我和先生才花了一周多的时间,轻松极了。

    两地婚礼

    口述人:张玉莹,出生于1997年

    在报纸上刊登结婚启事

    “没准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代还能在档案馆查到当年父母的结婚启事。”

    我是江苏盐城人,我先生是上海人,我是上海媳妇。

    毕业后我在上海工作,婆婆是我轮岗时共事的同事。平时午休闲暇之余婆婆无意中会聊起自己的儿子,通过这种方式我对她儿子逐渐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一次单位活动上,我和先生相遇了,这也是我俩第一次“网友见面”。

    说实话,那次我们并未萌生男女之情。不过所谓一回生,二回熟。我们的第二次相遇是参加婆婆周末组织的春游,几个年轻人组局玩桌游时,我俩有了更密切的互动,那天他替我摘了一个梨。

    也许就是那个梨敲开了我的心门,缘分就是那么奇妙。从相识到相恋,通过一件件小事的日积月累,让我愈发地感到踏实和安心。

    有次单位同事求婚,他问我对求婚有何期许,我嘀咕了一句,应该有鲜花和钻戒。

    去年“五一”我们去泰国旅游,他提前买好了我喜欢的戒指,悄悄带到泰国去。那天,在酒店的泳池边,周遭景色唯美,夕阳的余晖倒映在水池里,美极了。我让他一起合影。先生借故有点冷,要穿件衣服,随后就从游泳携带的包中悄悄取出了戒指,在合影时将戒指拿到了镜头前。我愣住了。

    那时恰逢用餐高峰时段,整个泳池静悄悄的,只有我俩,连个服务员都没有。导致现场无人记录下这一刻,我们后来去调监控时,发现我俩待的地方位于监控死角。当时虽然惊喜,但又略微感到有些遗憾。先生后来透露说,自己求婚时内心有点忐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会答应,拿出戒指时手有点微微发抖。

    相恋一年多,今年9月10日我们到民政局登记结婚,这段爱情修成正果。

    领证那天,先生订了一艘小游艇,布置了满船的鲜花和气球,在黄浦江上单膝下跪,给我戴上结婚钻戒。鲜花和钻戒都有了,这不就是那次我随口说的心目中完美求婚仪式的要素么。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还在《青年报》上刊登了一则结婚启事,买了5份报纸珍藏起来。这让我觉得很意外,这个做法太有纪念意义了。没准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代还能在档案馆查到当年父母的结婚启事。

    领证后,很快办婚礼这件事被摆到议事日程上。讲真,如果不考虑双方父母感受的话,我们就想来一场旅行结婚。但转念一想,办传统婚宴也有好处,亲朋好友已经许久不见,借此机会正好联络下感情。

    我先生从小在上海长大,我在上海工作生活。我俩在上海的朋友也不少。但想到如果将江苏老家的亲朋好友都接到上海来参加婚礼的话,多有不便。

    中国素来有接亲的传统婚俗,但毕竟盐城和上海相距300多公里,跨省接亲不太现实。两家协商后,最终我们决定办一次“两地婚”。我们计划在盐城办15~20桌中式婚宴,上海则办10~12桌西式婚宴。

    原以为现在结婚的新人不多,没想到酒店、婚礼会馆、老洋房等各种场地的好日子婚宴依然紧俏,一些好日子至少要提前一年抢订,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了多家场地后,我们将上海的婚宴订在了明年五月份,地点在长宁区的一家洋房饭店。

    之所以选择洋房饭店,而非传统酒店,我们考虑到其是自带草坪的老洋房,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打卡拍照,那里有复古的楼梯、装饰、吊灯等,相对更出片。

    在筹办婚礼的过程中,我同样感受到了先生的周到与体贴。第一次考察他带我去了不同风格的好几个场地。因为我们的审美比较趋同,他了解到我喜欢什么风格的场地后就自己一家家去排摸情况,然后再把资料带回来,和我一起协商方案,宁可自己多跑腿。

    我先生之前在一家私企工作,工作特别忙,大部分周末都没时间陪我。后来,一方面考虑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想要以家庭为重。他跳槽到了一家国企,留给我的时间更多了。

    有人问及我们相处的秘诀,我觉得情侣夫妻之间有小摩擦是正常的,但抓大放小,多些沟通,多点妥协,才更利于感情长期的发展。

    旅行结婚

    口述人:施小姐,1993年出生

    结婚就应该轻轻松松的

    “不要给自己太多负累。只要感情好,形式并不重要。”

    我是上海人,在上海一家医院当护士。先生老家在四川,从事金融服务工作。

    我们的相恋过程比较传统,2年前我婆婆到上海梅园婚恋交友中心替儿子报名登记。我们是在婚恋机构相识的。

    我和先生的社交圈都比较封闭,我的圈子里无非都是医护人员,他打交道的都是金融圈,和同事同行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因为太过熟悉无法撞出火花。传统婚恋机构给了我们开拓择偶对象的渠道。

    一张桌,两杯茶,记得第一次见面,坐下来聊天,我们天南海北地聊着,对对方的第一眼印象都还不错。相亲省去了互猜心思的环节,仅仅一周后我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我先生性格有些内向,但有次外出,他特意准备了鲜花、气球,还从车子的后备箱里取出烟花。看着漫天的烟火,我有点心动,觉得他也许就是对的那个人。

    记得我们第一次出去旅游是去常州。他的谦逊、礼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节中见人品,他会为我开车门、剥虾。我先生比我年长几岁,闺蜜们调侃说“大叔”会疼人。这次旅行让我们的距离靠得更近了。

    经过两年的相处,今年8月底,我们领证了。这是感情升华,水到渠成的结果。我俩都希望能长久走下去,彼此包容,持续欣赏对方。

    我先生和我想法一致,我们都觉得办婚礼太麻烦了。双方家人也不想大张旗鼓地操办,只想简单地请双方亲朋好友吃个饭。

    下个月,我们打算先请我上海的亲戚们吃个饭,想要预订人均500元左右的老上海风情的餐馆,人数20人左右,预算在10000多元。听上去很贵,但其实比动辄人均1000多元的婚宴餐标性价比高很多。我们回先生老家后,打算再邀请当地亲戚聚餐。

    我们还计划筹备一场游艇派对,邀约10来个同龄朋友,一起庆祝这件喜事。这个预算接近10000元,主要花费用在租游艇和餐饮上。

    至于钻戒,我觉得没必要,钻戒并不那么保值,钱要花在刀刃上,我们就买了对戒。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拍四套婚纱照,预算控制在10000多元。我们打算直接租借影楼的婚纱和西服。

    预计今年下半年,我们会开展两场旅行结婚。计划有一场是双方父母和我俩共计六人坐邮轮出游,人均六七千元,出游费用预计在四五万元。此外,我们还想单独去日本旅游结婚,预算花费10万元左右。

    婚后,我们打算住在我先生早年买的婚房里,那套房子三年前重新装修了,家具家电还挺新,之后重新刷个墙,换下床垫就可以入住了。

    总而言之,我们觉得结婚就应该轻轻松松的,不要给自己太多负累。只要感情好,形式并不重要。

    ■专家解读

    桌数越来越少,婚礼形式越来越标新立异

    上海婚庆行业协会副会长张之闻分析说,70后新人结婚比较传统,大部分会邀请双方父母亲朋好友在五星级酒店举办婚宴。80后的婚礼对品质要求更高,婚宴的选择面更广了,会选择一站式婚礼会馆、社会餐饮、五星级酒店等。“至于现在的90后新人,我觉得他们更为随性,举办婚宴不在乎设多少桌,出现了桌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婚礼形式也越来越标新立异。据我所知,不少90后、00后会选择目的地婚礼,即旅行结婚。”

    他还认为,90后95后的婚宴选择在五星级酒店举办的情况变少了,出现了各种新形式,比如桌数较少的洋房婚礼、个性化的目的地婚礼、省时省力省钱的一站式婚礼等。此外,随着两地婚的数量增加,选择分别在两地举办中小型婚礼的新人也多了起来。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分析说,婚姻形式的变化和婚姻本身的意义变化有紧密关联。过去婚姻主要的意义是为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结婚是一个家族的事,所以更多会强调家族的仪式性。“以前的婚礼请的宾客主要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和双方亲戚,还有部分新郎新娘好朋友。但今天的结婚,我们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幸福,更偏个人主义。既然如此,婚礼形式就会比较多样化,更看重新人自己的喜好。形式也从父母向大家宣布‘我家有孩子成年了、结婚了’演变成了新人自己向大家宣告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所以说,婚姻意义的改变带来了婚礼形式的变化。”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 A04重感情轻仪式 从悦人到悦己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4-10-10 2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