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截至去年,上海已建成地下工程超过4.3万个,总建筑面积近1.55亿平方米。10月16日,记者在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同济大学等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上获悉,上海正不断打造城市“第二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介绍说,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充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全国三线及以上城市面积约149.02万平方公里,而与之对应的城市地下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储能、储气等,也能助力地面生态碳汇。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互相衔接、互相协调的立体城市是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途径。”他表示。
市住建委总工程师刘千伟透露,截至去年,上海已建成地下工程超过4.3万个,总建筑面积近1.55亿平方米,不断打造上海的城市“第二空间”。目前,上海已实现北横通道的全线贯通,推进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银都路越江隧道、机场联络线等重大项目年底开通运行,完成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和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等地下工程部分的重要节点。
市政总院董事长张亮在会上介绍说,二十年前,总院在国内率先提出“空间再造”理念,改变了长期以来单一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赋予了城市发展新的内涵。
今年9月,全长68.6公里的机场联络线进入列车试运行阶段,两大枢纽间通勤时间从90分钟缩短至40分钟。这是上海首条自主投资建设运营的市域铁路,连接虹桥枢纽和浦东国际机场,市政总院轨道交通专业作为联合体参与设计。
2007年,外滩通道开始改造。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车道搬到地下?但如今发现,快速车道置于地下,连接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可一举解决过境交通、长距离交通、短距离过岸等问题。这二十年中,上海外滩、虹桥枢纽与商务区、世博轴、井字形通道等一系列标志性的上海新名片相继落成。
面向未来,数字化是城市建设的趋势所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现场展示的iS3数字底座及实景三维信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让同济大学有了一个数字孪生校园,“把同济的物理层变成数字层。”这一应用从环境、建筑、道路、地下、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全要素的数字底座,可以自动更新,将各类信息不断叠加。
“我们可以做虚拟实验室、数物融合实验、应急疏散、远程上课、碳汇计算、校园防汛、云展厅等,从教学、科研到生活,在学校都可以在数字城上进行表达。比如某个教室里有某个老师在上课,一接上就可以看到。甚至可以实时了解校园里有哪些鸟,去看看校园的生态等。”朱合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