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向前进 博青春

不负等待,“新叶”破土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1848

    王晗之

    常祖川

    进博会的璀璨舞台,如同一片沃土,孕育着无数“小叶子”的梦想与希望。在上海政法学院,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以青春之名浇灌梦想。从幕后到台前,从憧憬到实践,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小叶子”的精神内涵。他们带着对志愿服务的热爱与执着,历经磨砺,终于破土而出,成为进博会上的一片“新叶”。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一颗种子的发芽

    王晗之是上海政法学院2022级的本科生,虽然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叶子”,却已三度整装待发,只为进博。

    自第五届进博会起,她便踏入校团委,投身进博会宣传工作。大一那年,学姐学长们的志愿感想与照片,如种子般在她心中埋下对进博的无限憧憬。大二时,她更深入地接触进博会,从寻找采访对象、拍摄宣传片,到安排推送时间、选定主题,她都在幕后默默耕耘。

    尽管曾因种种缘由与进博会擦肩而过,但王晗之心中的“小叶子”种子从未枯萎。她不断锤炼自我,期盼着有朝一日这颗种子能破土而出。

    今年,王晗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向进博会迈进。作为学校团委融媒体中心学生负责人,她不仅设计了校内出征仪式的部分流程,还独力完成了学校进博会文创产品——一套联名徽章的制作。

    设计过程中,她翻阅过往记录,感受着历年来出征仪式的庄重、学长学姐的辛勤付出,以及对上政与进博七年之约的深刻体悟。文创设计融入了她对学校的深情、对进博会的期盼、对志愿者的祝福。当她想象着徽章佩戴在志愿者身上,那份骄傲与欣慰油然而生,更激发了她亲临进博会的决心。“我要去进博会,去到现场和大家一同感受这场世界的盛会,于是,我报名本次进博会志愿者的选拔。”王晗之说。

    在校内,王晗之还是校民乐团的一员,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她加入“上政·青年说”宣讲团,将红色精神带进社区、中小学;作为法学生,她与伙伴聚焦社会现象,开展法律研究。

    “我一直想要去宣传需要宣传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正是这份精神,让我觉得进博会对我来说是一次奉献青年力量的机会,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王晗之告诉记者。也正是这份精神,让王晗之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转变,两年磨砺,终于迎来花开。

    “在本届进博会期间,我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努力用多种方式去宣传,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也将带着这份热情与担当投身服务。”王晗之说道。

    一个心愿的延续

    “志愿之心,始终相随。”常祖川同样是一名一年级“小叶子”,他是上海政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23级的研究生。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自己对志愿服务的热忱,更蕴含了情感与传承的融合。

    高中时,常祖川便踏上了志愿之路。进入上海政法学院后,这份热情愈发炽热。本科期间,他担任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了300小时。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让他深切感受到志愿服务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遗憾的是,从第二届至第六届进博会,常祖川总是因种种缘由擦肩而过。或是担忧英语水平不足难以胜任服务工作,或是培训时间冲突,又或者被法考、考研的压力所累。每一次错过,都让他心中充满了遗憾与不甘。终于,在第七届进口博览会筹备之际,他历经初试、面试,成功入选“小叶子”。今年,恰逢上政建校40周年,作为五年“老上政人”,在此特殊时刻成为“新叶”,这份缘分让他倍加珍视。

    身为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常祖川将11月定为支部党员志愿活动月,与进口博览会时间相契合。他带领支部成员积极落实活动计划,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希望过去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快速适应并积极投入到新的志愿服务中。”常祖川说道。全体“小叶子”手持装备,心怀使命,共赴志愿之约。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向前进 博青春 A05不负等待,“新叶”破土 记者 刘昕璐2024-11-04 2 2024年11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