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新时代 共享未来

一条云南手链,带着非遗技艺“出海”

记者 陈嘉音

本文字数:1211

    瞿标祥的“结绣门”非遗作品在进博展台展出。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摄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点缀琥珀蜜蜡的编织项链、身穿白族和彝族传统新娘服饰的模特、编有同心结的红绳手链……云南大理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瞿标祥,带着他的“结绣门”非遗作品来到了进博会,他希望让世界“看见”云南非遗。

    “外国顾客很喜欢我们的编织手链。无论是叠戴还是单戴,都能完美融入各种穿搭,成为时尚的点睛之笔。”在这次进博会上,瞿标祥不仅带来了多款精美的编织手链,还特意准备了一本外文宣传册,里面精心收录了众多在海外市场上广受欢迎的款式。

    瞿标祥拿起展台上的手链,“我们会把中国传统纹样融合进去,比如我手中的这串同心手链。同心手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同心结,它象征着心心相印、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景。”瞿标祥指着手链上的细节,耐心地向参观者解释。

    中国人有个习惯:本命年戴红绳。如今,外国顾客也喜欢上了红绳装饰,那一根根鲜艳的红绳在他们眼中仿佛有着神秘的东方魔力。在展台上,他们好奇地抚摸着红绳上精致的纹路。有的红绳上编织着寓意吉祥的中国结,有的则串着小巧玲珑的生肖配饰。

    短短几天参展时间,中外游客围绕着编织装饰,询问着各种问题,从制作工艺到背后的文化含义,瞿标祥都耐心解答。一时间,这个小小的展示区域充满了跨文化交流的热烈氛围,红绳成为了连接云南非遗与世界的又一条奇妙纽带。

    “这套衣服真漂亮,这么复杂的绣工需要绣很久吧?”展台上,色彩艳丽的彝族服饰也引来了不少人的驻足拍照。“这是我们彝族的嫁衣。”瞿标祥向参观者介绍着,并讲述“最美嫁衣”的来历。

    “在大理彝族有一个传统,只要生了女儿,母亲就会开始为她亲手做一身奢华美丽的彝族嫁衣,从头饰到服饰到鞋子,一针一线都是手工缝制。有时一件嫁衣需要做几年甚至十几年,而这件倾注心血的‘最美嫁衣’寓意深远,饱含了整个家族对女儿的祝福。”他说。

    “结绣门”是来自云南大理小山村“吊草村”的非遗工坊,也是小红书公益结对帮扶的“小红书乡村工坊”之一。带头人瞿标祥是“大理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夫人瞿银果是“大理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二人也是大理最早做非遗出海的手艺人。瞿标祥夫妇二人注重传承创新,已保护和开发彝族服饰100多套,以传统的彝族新娘服饰为蓝本,设计开发了100多套“云岭最美嫁衣”系列服饰,还有彝族结绳手链1000多款,售往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市场。每年,结绣门接待海内外游客上万人,让吊草村从不知名的小山村变成大理乡村文旅新地标。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新时代 共享未来 A05一条云南手链,带着非遗技艺“出海” 记者 陈嘉音2024-11-09 2 2024年11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