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评论员 郦亮
昨天,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大部分记者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自己的节日。记录时代,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记者就是这样一群把工作当作节日的人。心怀热血与激情,时刻待命,奔走在社会热点的前沿。他们中许多人真诚对待世界,祥和会让他们欢心,不公会让他们忧虑,喧嚣则让他们冷静。
不断接近真相是记者的使命。为国家鼓而歌,为民生奔而呼,在困境中推崇坚韧,在争议中呼唤理性,激扬文字,激荡光影,这是记者特有的情怀。
记者记录和书写着时代,时代也在重塑着记者。记者的方法论总是因时而变,不变的是那份劲头,那份“为人民而写”的理想和初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蜂拥而至的动荡,他们也会焦虑,也有叹息,但请相信中国记者的坚毅。任何时候,他们都值得信任。
随着互联网兴起,自媒体风起云涌,这已然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工智能勃兴,几秒就可生成一篇洋洋洒洒的万字雄文,而那些面容姣好的AI主播则毫不留情地抢夺着人们的眼球。
当社交媒体上的最新消息已铺天盖地,你却还在为第二天的见报稿字斟句酌;当AI主播已字正腔圆讲述了一切,你却还在为自己出镜的状态而紧张焦虑;AI生成的内容已抢占网络,你还在赶稿码字挥汗如雨……这不能不说是记者最有挫败感和无力感的时刻。
一时间 “记者无用论”铺天盖地,“记者已是江河日下,早晚要失业”竟成了社会上某种近乎共识的预判。面对质疑,有时竟无言以对,在记者队伍中怀着这种悲观想法的人不乏其人。
不过时代会证明,当网络媒体驳杂无序、谣言满天飞,这也正是记者打起精神、踏实行动的时候。专业主义的熏陶,使记者时刻以探寻真相、为民为国而呼为己任。
“人人都有麦克风”固然给了所有人抒怀涌情的权利,却大幅拉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人们很容易陷于真假难辨的信息迷雾。当真相模糊不清的时候,恰是记者体现其价值的时候。真相越是难得,记者越是可贵。拨云见日的记者不是江河日下,而是正逢其时。
然而,接近真相的路上总是荆棘满布。在抗击台风的过程中,记者是迎风而上的“逆行者”;在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险境里,记者是不畏压力胁迫的战士。记者克服着疲惫和病痛,绞尽脑汁,灵活应变,甚至奋不顾身,就是为了抵达真相的现场。
在这条通往现场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真正的记者前进。前面的人可能会倒下,但一定会有后来者接上。也就是在这前赴后继的大无畏之中,真相开始显现,迷雾消散,那个真实的世界重新回归人间。
所以推崇“等价交换”经济学原理的人,是无法解释记者这种锲而不舍的行为的。对于记者而言,不断抵达现场,不断探究真相,不断唤醒良知,不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他们的使命,是他们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者不仅无可替代,而且值得全社会致敬。
2024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虽然仍战斗在工作岗位的记者,或许不能停下脚步好好品味属于自己的节日的滋味,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会心地道一声——“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