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奉贤滚灯?它是上海市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之一,被称为“百灯之首”。之所以被称为“百灯之首”,是因为在长三角地区的祭祀、节庆、庙会等民间活动中,滚灯都是最开头出场,打头阵的一个节目。
青年报见习记者 朱彬
他是奉贤区文化馆副馆长,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奉贤滚灯区级传承人。他叫张鲁一,近年来在他的努力下,不但让这项古老技艺走进学校、走进社区。他还带领奉贤滚灯两次走出国门,参与国外文化交流活动。他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滚灯、了解滚灯、传承滚灯艺术。
学习奉贤滚灯
十余年如一日成非遗传承人
奉贤滚灯的历史由来已久。相传,杭州湾经常出现水患,老百姓为了消除水患,便戴着二郎神面具,以滚灯表演进行祭祀,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艺术,在庙会、节庆活动中进行呈现。
2008年,张鲁一大学毕业来到奉贤工作后不久,便接触到了这项技艺。他对奉贤滚灯的初印象是感到非常新奇——滚灯怎么玩、怎么练,对他来说都是未知的问题。
在老师的教导下,张鲁一不仅学会了如何抓举、转球等滚灯表演动作,还了解到关于奉贤滚灯的知识和历史——奉贤滚灯流传于江南桥乡奉贤西部地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种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张鲁一学习表演滚灯具备一定的优势。
他从入门学习到第一次上台表演,这期间不过两个月时间。但在最开始训练的过程中,他也坦言遇到过一些难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不适应滚灯的运动方式。滚灯不仅仅涉及舞蹈动作,还有不曾接触过的杂技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形式。”
传统的滚灯表演动作包括“蜘蛛放丝”“金猴戏球”等。其中“蜘蛛放丝”是难度最大的动作之一。完成这一动作,演员需要通过一个装置将直径1.2米的球咬在嘴里实现人的自转和球的转动。这较为考验演员的嘴部力量和腰部、腿部的核心力量。但张鲁一一学便学了十六年,其中苦累只有他自己知道。
带领奉贤滚灯
走出国门成就“高光时刻”
这十余年中,令张鲁一最为骄傲的,便是带领奉贤滚灯两次走出国门,参与国外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张鲁一携奉贤滚灯的表演队员一同参加德国柏林的民间艺术狂欢。正是那时,张鲁一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滚灯表演不仅受到了当地表演团体的肯定,也受到当地人的夹道欢迎。观众非常多,外国人对滚灯表演非常好奇。”
2016年初,奉贤滚灯又作为行街节目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了文化交流。“这次是比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组织的‘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上海遴选委派了奉贤滚灯团队10人前往布鲁塞尔进行表演。”两次出国交流,张鲁一都参与其中并负责表演工作。
在张鲁一的带领下,奉贤滚灯作为上海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前不久还参与了《非遗里的中国》的录制。
张鲁一认为,这些都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能够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奉贤滚灯带入央视、带上国际舞台。参加全国性、国际性的各类大型演出,就是我们传承人的高光时刻。”
为了表演更容易上手,奉贤滚灯如今已发展成不同的规格大小。除了供男性表演者使用的直径1.2米的大型滚灯,还设计有0.7~0.9米的中型滚灯、0.2~0.3米的小型滚灯。后两者可作为女性、小孩表演使用的道具。为了进一步焕发这项非遗技艺鲜活的生命力,在老师徐思燕的鼓励下,张鲁一会结合舞蹈编排新的动作,融入奉贤滚灯表演当中。
此外,奉贤滚灯也逐渐普及至更多群体。“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滚灯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的工作,为学校学生、居委和消防救援队员进行培训,在丰富他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发扬传承了滚灯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