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子文化、浅社交……最近,在一轮轮的社交风潮中,年轻人又流行起了一种叫“零糖社交”的社交新方式。
“‘零糖’社交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束缚,清爽又平等的人际关系,就像吃零糖食物一样,健康无负担。”抖音上,一条超3万赞的视频详细介绍了“零糖社交”,千条评论的评论区里,许多网友纷纷感慨认同:“轻松一些、舒服一些的人际关系才会走得稳而远”“我现在就是零糖社交,活出自我”……为什么年轻人们会“零糖社交”?怎样理解“零糖社交”?背后是怎样的心理?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名词解释:零糖社交
“零糖社交”,意如其名,零糖、不过分甜腻,无负担。在“零糖社交”中,年轻人注重维持自我的独立性,和他人保持适当的边界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姿态,维持与周围人的关系。
现象
“零糖社交”走热,从心对待人际关系
“零糖社交”是抖音的一个热词。继“零糖可乐”“零糖酸奶”等健康减负后,年轻人又开始了社交减负。“轻社交”“边界感”“注重自我体验”,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希望通过“零糖社交”,找到自己的生活舒适区。
上班族石柳今年25岁,当她听到“零糖社交”这个词时,第一反应便是其为自己量身打造。在生活中,她有独特的交往方法,比如按照信任和亲密程度,将人划成不同的圈子:“同事、同学、朋友,我会进行分类,态度也会有差别。像一般同事就是工作联系,不会尝试深交,朋友会更亲近。” 不假装、有边界、有分类,恰到好处的社交方式,让她觉得很舒服。
“没有谁是需要完全依赖朋友、事事一起做的。”上班族小张表示,“零糖社交”是一种从心的表现。午饭时间,同事们总会约着一起去食堂吃饭,她觉得这么多人占桌很麻烦,选择拒绝同事们的邀约,自己一人打饭回办公室吃;同事相约去露营,但她更想一个人休息,也提出拒绝。如此轻量化社交关系,而非努力维系,她发现,她和同事们的情谊并没有被损害,大家照旧聊天,关系很好。而她自己也轻松很多。“当设立好边界线后,可以直接拒绝自己不想去的活动,节省了时间和金钱,不过多牵扯其中,在私下生活和工作中都少了很多人情世故和麻烦。”她说道。
背后
开启“省电模式”,有助于心理上的解压
“零糖社交”为什么能走红?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它是心理上的解压。小张表示,通过“零糖社交”,个人开启了人际关系的“省电模式”,避免消耗精力去处理额外因人际关系产生的烦恼。“我身边有个同事,因为害怕被说不合群,所有的活动她都参加,又很累又玩得不开心,我看着她那样,就庆幸自己设立好了边界线,可以直接拒绝。”她说。
“零糖社交”也让年轻人更关注自我,悄然舒缓个人的紧张情绪。“生活中,我希望各位能够友好、和平、互相尊重,给彼此留有空间。”就读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宋同学说是个E人,开朗大方,有很多朋友。但她表示,朋友一多,她会不自觉去照顾别人,而忽视自己的感觉。“其实这样是委屈自己的。”她回忆起来,感慨道。但她逐渐发现,采用类似“零糖社交”的社交方式,可以一面做自己想做的事,另一面也能让朋友间的关系不那么过于紧密,让彼此喘口气。
“人只要有感情,就不可能零糖社交。”也有网友提出异议。“零糖社交”,到底“零糖”到什么程度?如果“零糖”到底,没了社交期望,到了最后,人是否还需要朋友?许多人也提出了疑问。“想要建立任何一种深入的关系,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也许‘零糖社交’是我们目前心理状况的映射,大家生活忙碌,毕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体力去经营一段关系了,只能选择性地去‘轻社交’。”石柳也说道。某种程度上,她认为自己的“零糖社交”是出于无奈的选择。
“‘零糖社交’肯定要考虑场合、对象和事件。”宋同学表示,“比如朋友发生一些不开心的事,这时候我肯定不会‘零糖社交’,她需要别人的拥抱和安慰,而不是什么边界感。”
专家
“零糖社交”是社交的开悟和提升
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晓鸣看来,“零糖社交”是年轻人在社交热阶段后的一种开悟和提升:“交友和社交活动必然伴随着承诺和责任,而这些往往会掩盖和误导交往所应该达到的目标,让双方付出不必要的时间精力。”而以“零糖社交”的方式进行社交,不但可以直指工作生活的目的,而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以不断加深友谊,倘使对方不开心,中断交往也自然而然不伤感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
不过,他也表示,这是在双方合意默契的情况下。“交往不但有一个规模的问题,还伴随着不断更迭和探试的过程。”他说道。无论是哪种社交方式,善意和诚信都应是社交的底层逻辑。“零糖社交”也是如此。在个人和对方是等值、一样心思的情况下,这种“零糖社交”才对个人有好处。
他建议,在社交过程中,放心去尝试“零糖社交”,留下的才是值得交往的人。当然,如果“零糖社交”中,同伴希望寻求帮助怎么办?是否该坚持“零糖”?他也给出了提示:“如果有需要提供帮助和‘糖’,当然也不在话下。”有边界、但也有温度,这才是“零糖社交”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