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开幕

烟火气中感受文化、美食与艺术

记者 郦亮

本文字数:2027

    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11月2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经过多年培育,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人脉相连的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并结出硕果。“我们之间没有丝毫的隔阂感。”很多展商说。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长三角已成全国文化产业实力最雄厚地区之一

    其实坚持举办长三角文博会是有道理的。长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文化产业实力最雄厚创新活力最旺盛的地区之一。

    昨天长三角文博会三省一市联合发布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2024年度长三角文旅产业重大项目》等报告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2023年,长三角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达23955家,营业收入达44384亿元,占全国总量34.27%。在连续发布十六届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历届长三角地区文化企业上榜总数超过全国总量的1/3。

    本届长三角文博会展览面积8.1万平方米,包括一个综合发展板块及两个特色专题展,汇集了来自全国13个省70个市、区、县的1300余家参展商。其中,综合发展板块位于5.2H馆,包含苏浙皖三省、上海各区、全国其他省市的综合展团、全国重点文化企业。6.2H馆包含各省市博物院展区、长三角新质生产力展区、文化生活展区和文旅产业投资博览会展区。7.2H馆为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展区。异彩纷呈的文化产业展项、展商、展位,显示了长三角文化产业守正创新、厚积薄发的澎湃活力。

    “我们和上海没有丝毫的隔阂感”

    在展会现场,南京的古建筑企业“又见观朴”花了4天时间在文博会上用完全的榫卯结构复制了明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相当震撼。“又见观朴”的主人“椅子雷”是当年参与建造故宫的工匠“样式雷”的第十一代传人。他告诉记者,这次不仅带来了微缩明式家具,还带来了全国第一本非遗木作教材《中华榫卯木作》,向青少年科普非遗木作技艺。

    有意思的是,对他的教材和工艺最感兴趣的是上海的机构。“椅子雷”说,他就曾和上海的幼儿园和培训机构进行了接触,他们对这项来自江苏的非遗技艺兴趣浓厚。“现在有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上海的老师到南京来学习,一种是我们到上海来培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和上海没有丝毫的隔阂感,如果谈到非遗技艺,大家都有一样的亲切感。

    一切都在显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之下,长三角地区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人脉相连的特点得到了彰显。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安徽的烹饪大师正在演示切豆腐丝的绝活,软嫩的豆腐在他手里变成了牡丹和菊花,令人称奇。烹饪大师告诉记者,近年上海、浙江和江苏很多人都到他们这里来学习。“长三角人们的口味都差不多,都喜欢吃豆制品,当然也都想把菜做得好看。”

    沪滇协作发展结硕果

    其实近几届长三角文博会都已突破了长三角地界,将触角伸向了远方。这次文博会除了长三角三省一市之外,云南、贵州、青海、内蒙古等省(区)也都积极参展。

    云南应该是最早参加长三角文博会的域外省份。而每次云南展台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那些非遗文创,此次也不例外。今年云南特色非遗文创展区主要选取以“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非遗文创、非遗美食等多个领域的元素,展现充满特色、记忆和人文情怀的云南。

    记者在现场看到,斑铜、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紫陶制作技艺、腾冲翡翠、彝族刺绣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进行“活态”演绎传承。有意思的是,很多匠人表示他们的许多灵感其实都来自于上海。就拿彝绣来说,很多匠人受邀来上海进行非遗创新学习。2023年,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楚雄彝绣在上海时装周惊艳“盛放”,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创产业经由沪滇协作发展壮大,走出云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云南展台的影视产业版块也相当惹眼。据悉,近年来云南凭借独特的地理自然人文优势,将自己打造成“天然摄影棚”,很多优秀影视剧都是在云南取景拍摄。包括《去有风的地方》《山花烂漫时》《我本是高山》《你是我的一束光》等热门影视剧,以及获得第34届金鸡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的纪录电影《九零后》和获得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的《再见土拨鼠》。

    ■07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烟火气中感受文化、美食与艺术 记者 郦亮2024-11-23 2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