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艺术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是对言语表达之余的有力补充。但对于不善言辞的特殊孩子,艺术是他们放大了的“自我”,画笔下的每一处线条都在勾勒着他们纯净的内心世界。近日,在位于广灵四路831号的凉城会客厅举办了一场“点亮心灯,共绘凉城”特殊关爱公益绘画展。在由上海市虹口区密云学校学生和街道阳光家园学员带来的画作里,让附近居民感受特殊群体的心灵世界和独特的创造力。
画笔绘心,特殊孩子的内心独白
九年级的涛涛有着清秀的脸庞,个子比同龄人高大,虽欠缺学习能力,但总能通过绘画来表现敏锐的观察力。他之前跟着爷爷奶奶去了北京旅行,回来根据回忆画了很多代表性的建筑。在画展现场,他指着一幅圆明园的画作告诉记者,这是其中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因为他在目睹圆明园遗址后深感遗憾,尝试用画笔想象出曾经完好无损的一面。上面有处很大的色块是浓烈的蓝,这是涛涛最喜欢的颜色,“只要是蓝色都喜欢,深深浅浅都好看。”正说着,他发现上方由妮妮画的《上海味道》中,用蓝碗“装”油豆腐粉丝汤,又兴奋地指着蓝碗夸赞妮妮,不由流露出英雄所见略同的肯定。
涛涛钟爱画建筑,目之所及还有上海的东方明珠、石库门,但涛涛说,北京还有很多没来得及画,比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国家体育场“鸟巢”。说到这时,涛涛还挂念着先前“最喜欢什么颜色”的提问,望着那些画着建筑的挂画,他突然兴奋地说,“我还喜欢中国红,是天安门的颜色!”
“涛涛的画很灵动,他能够将自己看到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从他画的线条里能看出他是轻松欢快的,很欣慰能感受到他生活在一个愉快的家庭和学校环境。”甘燕燕是上海市虹口区密云学校的专职美术老师,也是涛涛的指导老师,她对涛涛赞赏有加,“比如这幅石库门的画,建筑的门头、砖面等的表现方法其实具有成人化的速写,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接受能力,就可以启发性地教一些。”
因材施教,守护独特的艺术天性
因材施教是甘老师对待这群特殊孩子最重要的一环,在自由创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老师是引导者,陪伴他们慢慢将一幅画变得完整,像涛涛的认知能力比较好,就会对他进行渐变的色彩效果、长线短线等绘画元素的指导,还可以给他一些素材让其进行主题性创作,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至于学生想画什么内容,甘老师从来不会干涉。在课堂上,得知涛涛想要画圆明园后,她就鼓励涛涛直接画出来,“上课时我喜欢教学生用水彩笔、彩色铅笔等直接画,让每一个线条都保持最原始的状态。”学生也许会好奇地问她,“画错了怎么办?”甘老师便引导他们,“这不是错误,你可以尝试改变形式,让它成为画面的另一部分。”
涛涛只是甘老师带教学生中的一个缩影,每学期她都会带三四个班级,其实有些特殊孩子有绘画特长,她就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发展独属于自己的绘画特点。现场展出的画作里,还有学生浚哲临摹毕加索的静物,“浚哲有自闭症,因此有一些刻板行为,非常强调自己的风格。”在辅导自闭症孩子的过程中,甘燕燕先耐心看着他们画,只在构图上进行指导,比如稍微添加一样东西使画面更丰满,“至于怎么涂色等问题,我不去强求,因为根据我的观察,自闭症孩子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会固执地保持自己的方法。”
甘老师仔细地观察着这些孩子的特征,并坦然接受,“那就不要去改变他们,让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待特殊孩子就应该保持他们的特殊性。”她表示,他们的画作正是反映了内心散发的自由度,老师不宜过多地去协助修饰,能指导的空间只是力求画面更完整和精确,“特殊孩子的内心是非常纯净的,绘画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
爱润心田,家庭助力梦想飞翔
像甘燕燕这样的专职美术老师在上海市虹口区密云学校一共有三位,在这所对辖区内的特殊儿童实施义务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带教九个年级的学生,因此学校的美育几乎贯穿了孩子们整个成长阶段,大多数家长都会高度关注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发展。
学校德育负责人谢昱超向记者提到了妮妮,五年级的妮妮带来了书法、国画、彩铅、水彩等作品,可谓是展区内最多才多艺的“小艺术家”,其背后离不开家庭的全力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妮妮的婴幼儿时期基本都在医院中度过,经历了三次手术,她用顽强的生命力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最终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入学后,她在老师的启蒙下爱上了画画。虽然她的手脚不能像同龄人一样活动自如,同时由于佩戴助听器说话也很吃力,但在她的身上总能看到乐观和自信。展览开幕当天,她和涛涛等小伙伴与艺术插画师、绘画治愈师围坐在一起自由创作,认真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共同描绘彼此眼中的对方与世界。
两三年级时,妮妮学习书法时接触到了国画,对国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家人就第一时间给予支持。她的母亲便到处带着妮妮参加各类辅导班。一开始还是在工作之余陪伴妮妮学习,后来当妮妮的天赋进一步展露后,母亲毅然决定脱产帮助妮妮实现艺术梦想。除了来自长辈的倾力奉献,令人动容的还有妮妮的亲哥哥。他将妹妹从小遭遇的一切都看在眼里,更时刻记挂在心上,树立了一定要报考医学类院校的志向,尽自己所能为妹妹缓解痛苦,欣慰的是,哥哥后来如愿以偿地学了医。
“一般特殊孩子的家庭都面临着很大的康复压力,对于艺术发展也仅限在学校完成,像妮妮这种家庭竭尽全力支持其艺术梦想的并不多见。”谢昱超感慨,所以很多人都说在妮妮的作品里能感受到被爱的感觉。
画展搭桥,以画为媒融于社会
除了平时的美术课,学校还针对有兴趣及能力的学生开设了艺术类社团课,画画、音乐、手工等课程设置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掌握更多进阶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想尽办法搭建更多展示机会,帮助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在这次画展之前,孩子们的作品已经陆续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咖啡馆等公共空间进行展示。不久前,学校还和上海博物馆开启了馆校合作,孩子们前往上博,听着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解,默默记下文物特征;上博工作人员还将文物复制品带进学校,让孩子们对文物拥有更直观的认识。至今,学生作品中已有不少对上博青铜器的临摹绘画。
本次公益画展由凉城新村街道携手虹口区残疾人联合会、上海特殊关爱基金会,人文环境研究联合工作室策划,共征集作品逾90件,包含水彩、彩铅、国画、彩泥造景等多样创作形式。展览分为“绘梦成真”“以爱作笔”“奇思妙想”三个板块,展现特殊儿童在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上的天赋,让访客以更平常的视角走进他们的世界。其中20件中国画由凉城新村街道阳光家园提供,在“墨与阳光”独立展厅进行集中展示。
画展现场,还有不少根据学生绘画进行设计的文创,常见种类一应俱全,其中一套由各国国旗图案装饰点缀的十二生肖图案更是令人眼前一亮。画展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画作的十二生肖绘制历时三年完成,画作原稿于2019年参加上海第一届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支持慈善公益展,被中国台湾地区著名收藏家徐政夫收藏。谢昱超介绍,一直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来学校为孩子们开展活动,这些不进行售卖的文创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志愿者的答谢。
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殷光霁介绍,本次公益画展为特殊群体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让社区居民和大众通过画布,看到和听到他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让特殊群体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力量,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