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图/受访者提供】
临港城市建筑,作为这座年轻之城的关键构成,如一面镜子般映射着城市的独特风貌与文化,也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内在精神气质。当你漫步至滴水湖畔,临港西岛金融中心赫然映入眼帘,这座建筑是临港在建最高标志性建筑。项目建成之后,这座“双子明珠”将成为上海临港现代服务业开放区重要的产业载体和区域新地标。
位于东海之滨的临港新片区,长期处于高风压状态,项目建设的难度不言而喻。“临港第一高”项目背后还有一支青年突击队的身影,他们发挥智慧和担当,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凝聚出了驱动建筑落成的磅礴力量。
“双子明珠”背后的青春力量
临港西岛金融中心项目包括两座近200米高的双子塔楼,上部以锥形形体彼此相连,呈“1”的造型相向而立,象征着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时刻,铸就“时代之门,璀璨之珠”的建筑寓意。建筑以线条硬朗、形态明晰的设计光芒四射,与临港新片区和滴水湖在内的湖光水色、城市光景融合,寓意着临港将走向世界,照亮未来。
临港双子塔青年突击队由85人组成,其中90后占比约68%。项目青年突击队人才济济,骨干陈静涛从剑桥大学以博士学位毕业,质量工程师申屠远曾经在中建美国公司任职。临港双子塔建设之初,就面对着工程基坑深且四面环湖的问题。如何消除水土流失隐患?刚到西岛金融中心项目时,陈静涛就开始着手思考如何将分布式光纤的智能监测技术引入到项目施工中。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陈静涛和项目部同事驻守在基坑旁,自己动手,将分布式光纤布设在项目塔楼桩基础内,一旦忙碌起来就忘了时间。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将光纤成功埋入深度达76米的塔楼桩内。最终,项目团队将传感光纤埋入基坑围护的冠梁,形成内嵌“光纤感知神经网络”,提升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智慧感知能力与安全系数,成为世界范围内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超长灌注桩中的首次应用。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青年突击队成员发挥创新才智,聚焦建筑科技研发和信息技术赋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临港西岛金融中心项目由中建玖合联合中国银行合作投资开发,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建成后将成为新片区金融总部办公为主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硬核”造楼机助力“拔节生长”
在临港工作和生活的人,对临港不同寻常的大风有着深切感知。面对临港的高风压状态,如何助力临港第一高“拔节生长”?曾几何时,我们对于建设的概念停留于每当完成一层楼的施工,用传统方式将外围的爬架进行“加高”;而如今,科技赋能“硬核”造楼机助力“拔节生长”。
以“智”提质,以青春之我建设重要地标。“封闭施工,智能抬升,实现高楼的工厂化建造,安全又高效。”中建二局项目青年突击队队长吴逸介绍道,这一全新的造楼方式“主角”正是“硬核”智能集成超高层造楼机。站在地面向上看,只见高空中的建筑主体被方形灰色钢网环绕,这便是超高层造楼机。深入造楼机内部,其中场景更是“别有洞天”,造楼机内分布着各类支架、钢框架、投料区、控制区等,还有自动降尘养护系统将根据扬尘情况自动开关。
“造楼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部自动造楼的机器,它是把施工构件工厂直接搬至现场。”吴逸介绍,每完成一层,造楼机便会在总控台的控制下,缓缓向上攀爬,直至抵达近200米高度。主架体中分别设置墙柱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层、墙柱大模板作业层、外墙修补层。通过智能手段控制,竖向结构的各工种可以同步流水施工,人在内部各司其职,结构安装、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可同步施工。
在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一线,“青年突击队”挺身而出,以行动保障项目生产,用青春力量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正在建设的临港西岛金融中心项目,正如临港新片区的气质,放眼世界,立足临港。新兴金融是临港新片区面向未来,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所在,也是临港新片区集聚青年人才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