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见习记者 朱彬
本报讯 在今年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对90后非遗传承人夫妇带领羽毛镶嵌技艺亮相新闻中心“上海非遗客厅”展厅,获得了颇多关注。在灯光的映射下,用羽毛镶嵌的凤冠、耳环、项链反射出亮眼的色泽,看到这些作品后,现场观众最常见的反应是“哇”声一片。有人说,中国工艺奢侈起来,千金也难买。精美绝伦、流光溢彩、富丽典雅……这可能是很多人第一眼看到中国传统奢侈品的感受。对于手工作品来说,再华丽的形容也不为过,但对于手艺人来说,这些光彩的作品只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注脚,而他们的真实生活并不全是光鲜亮丽的。
潜心钻研扎根传统
第七届进博会结束后,沈赟浩和沈佳琪没来得及休整,便又投入日常的作品研发和教学工作中。十多平方米的地下车库,是两人的工作室。平时,两人会在这里面忙活一整天。接受采访前一晚,沈赟浩刚结束金海街道市民夜校为期12周的金银细工秋季课程。沈佳琪也在为已开启报名的上海市非遗项目社区传习师资培训课程中的羽毛镶嵌技艺内容做准备。
金银细工,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非遗工艺,以金银为主要材料,通过锤揲、拉丝、镶嵌、焊接等多种技法,将金银打造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和实用器具。而羽毛镶嵌技艺是融合了传统点翠和当代羽毛画的一项传统工艺,常用金属制作底托,并以羽毛进行镶嵌。但不同于传统点翠工艺,如今制作羽毛镶嵌作品,采用的是虎皮鹦鹉等非保护非保育养殖类飞禽自然脱落的羽毛。
沈赟浩自小跟着太爷爷学习金银细工和羽毛镶嵌技艺。2011年以来,大学相识并在一起的两人便开始一同拜访老手艺人,深入研究金银细工和羽毛镶嵌技艺,在不断收集整理老物件的同时,参观全国各地博物馆,反复观察相关馆藏文物,考古相关期刊文献,旨在研究传统手工艺的羽毛排列、镶嵌技法。
金银细工和羽毛镶嵌技艺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工作上,夫妻两人也是相互配合。沈赟浩是奉贤区金银细工代表性传承人,沈佳琪是奉贤区羽毛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前者负责金属胎体制作,后者负责羽毛镶嵌。每一件作品基本上都是由两人共同完成。
夫妻两人反复强调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先做最传统的打牢基础,才能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突破”。这一扎根学习的阶段,两人花费了七八年时间。经过十多年的潜心钻研,两人在传统基础上,由沈佳琪研究出多种羽毛渐变色叠贴技法、旋贴技法等创新技法。最终作品得以在进博会上展示,并被国内外广大观众欣赏。
潜心坚持迎来收获
不过,这份工作依然有着外界看不到的许多压力。去年,他们的作品在第六届进博会新闻中心上海非遗客厅展示,但其中一件作品《五福捧寿福禄万代冠》在寄往鎏金时缺失掉部分配件,导致原本的工期被压缩。为了能在进博会上完美呈现这件作品,两人通宵赶工。沈佳琪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左手胳膊习惯性脱臼,到现在她的左手仍然不能灵活地抬起来。
2018年,两人创立了翙咫品牌,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为了宣传非遗技艺及其作品,他们日常还会将作品图片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如此一来,两人需要提前安排活动、研发产品,随时关注订单情况。从材料选择、作品研发制作,到后期运营宣传,全流程都由夫妻两人负责。两人直言,“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宣发和流动资金的问题。”焦虑和压力让沈佳琪经常凌晨四点醒来,醒来后便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
不过,由始至终他们都在坚持,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份坚持并未被“辜负”。2023年在进博会展示的作品《五福捧寿福禄万代冠》被上海市档案馆永久收藏;作品《福寿三多》获得2023“非遗新体验”第二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最佳作品奖”。作品《“梅兰竹菊”新中式手机坠》获得2024“非遗新体验”第三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最具潜力奖”。今年两人取得进一步突破,在上海市奉贤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奉贤区金海街道的支持下,在进博会新闻中心上海非遗客厅进行羽毛镶嵌技艺的现场体验活动教学展示。
如今,在金海街道的支持下,金银细工和羽毛镶嵌技艺正在不断走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进机关等。今年,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组织下,两位非遗传承人首次将金银细工技艺带到市民夜校。为了扩大教学范围,他们还开办了非遗技艺周末课程。两人透露,正在计划打造一间可展陈可教学的线下工作室,未来也会进一步走进学校、社区,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线下非遗教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