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制图/李肇】
这些年来,全球范围内媒体形态的转变,若从细微处审视,实则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以往相关话题探讨多聚焦于内容创作者,鲜少从读者视角深入剖析。待人们回过神来,竟发觉新媒体的受众中拥入了大批老年人,其中不少人与年轻人一样,对手机形成了高度依赖。
渐渐地,年轻人察觉到长辈的观念变得古怪离奇,行为也偏离了科学常理,细问之下才明白,原来是从“手机”上学来的。在子女无暇陪伴的时光里,长辈沉浸于手机,接触到许多此前数十年人生阅历中从未有过的“新鲜知识”。
然而,年轻人开始忧心忡忡,因为长辈学到的不仅知识混杂,而且很多是谣言,于生活有害无益,甚至还会被诱导花费巨资购买毫无用处的产品。面对子女的纠正,长辈却似乎并不领情,笃定自己所看到的皆为真实。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老年人固有的执拗,以及在晚辈面前不愿失了颜面。但倘若依据新媒体时代的逻辑进一步探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身为读者的他们思维仍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毕竟,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的时期,官方媒体传递的信息具有权威性,读者往往无需自行甄别信息来源。迈入新媒体时代,面对形形色色、不受限制的内容发布者,他们未能意识到筛选和辨别信息是阅读新媒体内容的关键环节,从而盲目听从,深信不疑。
值得庆幸的是,年轻人已经察觉到这一问题。他们不愿让家庭关系陷入激烈的争执,而是选择更为温和理性的方式。他们模仿市面上针对老年人的内容模板与文风,以此传播正确的知识,纠正长辈的认知偏差。尽管工作忙碌,他们仍会挤出时间,特意为长辈精心制作读物,充分顾及长辈的情绪与接受事物的特点,恰似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何尝不是一种“反哺”?
90后的周禅便是这样一位为长辈制作新媒体读物的年轻人,她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人们常说,老人时间充裕,年轻人忙碌不堪。但我认为,老人的时间实则极为紧迫,他们衰老的速度超乎想象,年轻人尚可将事情留待日后,老年人却无法如此。”能敏锐捕捉到父母的阅读兴趣,并迅速做出回应,这或许也是新媒体时代独有的一种陪伴方式。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