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视线

反洗脑、破圈层,年轻人绞尽脑汁

或许,相互理解才是敞开心门的最优解

文/见习记者 林千惠

本文字数:3815

    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图为一位老人在“朋友圈”分享长者饭堂。新华社 图

    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领地”,老人也不例外。图为一位志愿者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新华社 图

    【文/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岁月长河中,年轻人与老年人仿若站在时光的两岸,一边是快速奔涌的新世界,一边是平缓流淌的旧时光。年轻人怀揣善意,试图通过文字反洗脑、破圈层,与老人沟通交流,却屡屡遇阻;老人守着自己的天地,对年轻人的声音半信半疑。在这快慢交织、心意难通的境地里,相互理解的桥梁究竟应该如何搭建?

    反洗脑,沟通是否成功

    通常,沈恒云公众号推文的叙事很温和,也没有什么梗。一篇劝父母不要“没苦硬吃”的文章里,他先肯定“省钱”是父母“对家庭的负责”,然后话锋一转,以子女的口吻劝说父母“让生活变得轻松一些”。

    这是他吸取教训的结果——他曾经以为,只要拿出证据,讲清道理就能说服老人,然而事实跟他想得完全不一样——他曾根据《自然》杂志的研究,写了一篇玩游戏对年轻人有些什么好处的文章。满以为通过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能改变老人心目中“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的刻板印象。但朋友的反馈让他看清了问题所在,这类推文转给长辈,老人一看到标题就开始反驳。这不是长辈关心的话题,也并未顺着他们的意。沈恒云从年轻人视角进行的尝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挫败。“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给诱饵,说听得懂的短句。”他总结说。

    转变思路后,沈恒云改变了措辞,“格局放大一点”,更“考虑长辈的情绪”,效果好了不少。有长辈给文章打赏,表示写得有道理。也有同龄人私信他,说父母反馈不错。

    “这是比较好的沟通方式。”祝余也挺满意,她将木筷子那篇文章转发到家族群,过了几天,父母就换下了旧筷子。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的努力都能生效。“我发出后,很快就被一堆虚假信息淹没了。”周禅说。父母看了,该买保健品还是买。她反思为何没能成功将科普类型的内容转为老人能听进去的东西,“我的目的是‘反洗脑’,不是传达知识,科普没有任何作用。”

    “是否有效”,是做这类公众号的许多年轻人的疑问。秦勉以前做过几期推文,因为效果不好停运。为了更好地把握调性,这几个月她排摸了老年人爱看的公众号和年轻人做的公众号,但很多年轻人做的公众号“不对味”。她拿最近在年轻人间挺红的“万物沉眠”举例:“版面太干净,标题不够‘炸’,更要紧的是名字,老人是很忌讳‘死’的,‘沉眠’不吉利。”最重要的是,说的议题太年轻了,老年人都不会感兴趣。“有些东西不是给老年人看的,而是年轻人自己看的。”她说。

    在这类公众号里,评论人顶着二次元头像,在评论区发“玫瑰”“点赞”等老年人爱用的emoji表情,大加赞赏推文。尽管公众号主人竭力模仿老年人的语气,玩的一些梗也难免暴露真身,如署名“abandon”的教授、使用《甄嬛传》表情包。一篇篇推文和留言看下来,像年轻人以“老年人”为主题的模仿秀。“最新一篇评论区太好笑了”“这字体,这口吻,太标准了!”……年轻人聚集的社群里,许多年轻人对此会心一笑。

    不过,在模仿秀的世界里,模仿者与原型的差异在所难免。至于被模仿的原型是否会真正发觉这个世界,又是否能从细微的端倪中察觉出些什么,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这种模仿,甚至能否接受玩笑背后的教导之意?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上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这种沉默震耳欲聋。沈恒云的回复提供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可能:“有的老年人其实看得懂,比如刻意把排版做得花花绿绿,会让他们觉得受到冒犯。他们知道某些情况下自己会被当成‘傻子’。”

    破圈层,拒绝帮助的他们

    “老年人有自己的网络圈层。”秦勉说。一部分老人喜欢读“有钱没病”“老年生活不靠子女”类的文章,这类针对他们喜好的公众号,阅读量经常过万。周禅也回忆,父母和他们的朋友爱加“专家养生”小群,进群渠道很单一,靠老年人私底下传播拉人。有年轻人偶然加入,管理员察觉不对,就会把人踢出群去,由此塑造严密的信息茧房。

    这些热火朝天却鲜少有年轻人注意的地带,与年轻人自己开的公众号状况形成对比。后者许多阅读量不过百、受众稀少,默默运营几个月的时间就会关掉,尽管有些长期运营下来,但更多是年轻人关注,很难融入老年人的圈层中。

    年轻人怀抱善意,但打开老人的心并不简单。除了圈层不同,也因老人拒绝接受。周禅描述,除了保健品相关,她的父母态度挺客观,任何文章,“只看看就好”,很难立刻相信。“有可能对于反对的声音,老人不由自主地会去怀疑。这个东西是在否认他以前的认知范围内,如果不是他第一时间会觉得,都是瞎写的文章。”周禅试着分析他们的心理。

    秦勉则以“自我维护”来表述老年人对孩子们苦苦相劝的漠视:“随着退休和衰老的到来、死亡的接近,他们的人生在指间流逝,和孩子的抗争是对自己的维护。”

    “是不是我不那么照顾他们,反而不会产生这么多矛盾和困难?”周禅很困惑。一次,周禅的父母烦不胜烦,对她说“别管我了”,她脱口而出“又不是我想管你”,结果发现和小时候父母讲她的话一样。

    “我妈妈每天都在看直播,而且专门看那一个人的直播,如果不看,她就像生活中少了一些东西,我觉得这是一种归属感。”祝余说。她不干涉妈妈为短剧、网络小说花钱,认为“每个人都在网络中找到自己的领地”,这种权利不仅属于Z世代,也属于父母辈。

    然而网络的陷阱总是存在,阴影一直如影随形,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年轻人在长辈的自由和安全性问题间的摇摆不定,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正如幼时长辈对孩子的看管。“我们应该循循善诱,不要去否认他们前半生的奋斗,要去照顾到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尊严、他们的面子。”沈恒云想了想,说。

    慢与快,相互理解敞心门

    家里人早就知道,祝余就是那个公众号的主人。有次写推文,她的电脑放在桌上,父母瞥到了屏幕。“如果是别人转发给他们推文,他们不会信,但我是他们的女儿。”祝余说。她觉得,这就是“亲情的力量”。正如她和其他年轻人都是因为关心长辈,才特意开设公众号。

    但祝余很久没更新了,她“要上学,没时间”。沈恒云最后一次发布的时间也停在去年10月底,秦勉则回忆,她以前做的公众号浏览量不好,荒废了。

    世界变化很快。这几年间,祝余从大学生变成了研究生,沈恒云则从硕士变成了博士。周禅和秦勉两位上班族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奔忙着。但老年人的世界却一直保持着平稳的闲暇状态。秦勉通过观察老人喜欢的公众号来理解这种闲暇:“我发现,写给老年人看的公众号最好每天定时发,因为老年人有情感上的需求。如果他形成习惯,每天都看,今天三点钟却没有,就好比失了个老友。”

    “大家都说,老人时间很多,年轻人很忙。但我觉得老人的时间非常紧张,他的衰老速度你难以想象,就像年轻人可以将事放在未来,老年人却不行。”在周禅眼里,这份闲暇却透露着悲凉。

    在西北,“年轻人去往新世界,老年人驻守农村”,这是沈恒云亲眼所见的现状。旧与新的更迭,慢与快的对比,在他的成长中生动地展现出来。而如何对此进行平衡?沈恒云没想那么多,最初开设公众号,他只是希望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将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传给长辈。

    “我很了解我的父母。”他肯定地说。和父母视频聊天,爸爸夸了一句他的圆领T恤,他察觉到父亲“也想要”,立刻给父亲买了一件;妈妈在家里裹着厚厚的大衣,他赶紧买了西门子牌的暖气片。去年国庆假期,沈恒云带着父母游山玩水,这期间,他顺带着写了一篇“爸妈带我见证了两代人无法理解的N个瞬间”,试着从儿女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在这次旅行中,不仅是你在看风景,父母也在通过你的眼睛,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推文结尾,他写道。

    他觉得,相互理解,才是真正打开心门的方式。而这也正是周禅所期望的,只是在她看来,在此之前,会存在漫长的磨合期:“时代太快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对老年人都不够宽容。”

    “老年人许多诉求没法被满足。当然,大家没有权责说一定要帮他们干事情,可我们年轻人,能不能合力去帮助老人呢?”秦勉则提问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视线 A04或许,相互理解才是敞开心门的最优解 文/见习记者 林千惠2025-01-05 2 2025年01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