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去年一年的履职,市人大代表、国泰君安期货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总经理助理、台盟黄浦区委副主委马炜既有付出也有收获。今年,他将继续关注青年话题,将视线聚焦到了如何助力青年创业和赋能青年科技人才投入原创科研上。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上海在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原创科研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机制、完善环境,充分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
——市人大代表马炜
给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支招
2024年,马炜共提交了代表建议15件,其中有不少是他深入一线调研的成果。
去年7月底,他参加了政府开放日活动,实地走访了虹口的儿童阅读新空间,和区文旅局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一起探讨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发展方向、如何更好地打造儿童阅读空间。
边走边看边讨论边想,一个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理想画像应运而生。
结合自己的相关调研,他形成了相关建议。“不得不说,这些年,上海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马炜介绍说,比如在教育领域,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8%,不少学校在课程创新和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方面,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丰富多样。在城市建设方面,部分新建社区也开始注重儿童活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马炜指出,与儿童友好城市的理想状态相比,目前,上海在各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老旧城区,儿童活动空间相对匮乏,社区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待提升,街道狭窄、人车混行等问题较为突出。在信息化方面,虽然在线教育资源丰富,但针对儿童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存在网络欺凌、不良信息传播等风险。
在经过多方调研后,他给出了一系列建议,比如优化城市空间与设施规划。制定专门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规划导则;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创造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儿童公共空间,如自然探索区、科普花园等,结合地形和自然元素,打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景;加强街道和公共交通设施的儿童友好性改造,确保儿童出行安全和便捷。例如,合理设置信号灯时长,儿童过街信号灯等待时间不超过30秒,增设儿童过街专用通道和安全标识;在公交车和地铁上设置儿童专用座位和扶手。
他还建议普及儿童健康知识,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覆盖率应达到90%。
在保障儿童权益上,他则强调要加强网络和媒体内容的监管,制定针对儿童的信息分级制度,建立网络内容审核和过滤机制,严厉打击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等。
推动涉未心理咨询服务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除了儿童群体外,马炜也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颇为关注。去年,他和另一位代表共同就“推动涉未心理咨询服务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撰写了代表建议。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青少年群体因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其中,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
2014年市人大修订通过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从颁布实施至今已十年。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例与实践出现了不相适应之处。
马炜分析说,主要原因有心理咨询机构入职资质取消,素质参差不齐;行业监管薄弱,行业乱象丛生;供需矛盾突出,数字化发展迅猛等。
在查找资料时,马炜惊讶地发现,某区检察院办理的一则案件中,猥亵幼女来访者的被告人仅高中文化,原从事厨师、物流行业,仅参加心理培训几个月,便取得国际职业资格鉴定委员会颁发的中级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成为所谓“心理咨询师”。
他在实地走访后更觉得一些问题触目惊心,涉未心理咨询机构普遍存在资质不公示、从业人员资质无从验证、经营场所面积偏小、部分机构存在催眠行为、存在虚假宣传、咨询价格普遍较贵等情况。
他撰写的建议包含了“严格行业准入、细化落实措施”“严格行业管理、加强引导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建设”等。他建议,卫健部门应对提供涉未心理咨询的机构业务开展及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开展重点监督管理;严肃处理各类涉未违规、违法行为;构建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管理。他还建议,被判处从业禁止的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应当及时纳入黑名单信息库。
助力上海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原创科研
最近,马炜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今年两会上将提交的代表建议。他透露说,主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形成1~2件代表建议。此外,他将关注如何助力青年参与创业,青年科技人才如何投入原创科研等领域的相关问题。
今年,马炜将提交一份《关于助力上海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原创科研》的代表建议。
近年来,上海在科技人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上海拥有660万的常住青年人口,且通过一系列举措成功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才留驻上海。如在张江,有50万从业人员,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达10万人,青年人才占到80%,全球化、前沿化和年轻化已成为张江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
“然而,与国际顶尖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上海在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原创科研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机制、完善环境,充分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为此,马炜给出的建议是优化人才计划与科研资源分配机制。比如修订人才计划申报标准,弱化年龄、学历等“硬杠杠”限制,更加注重科研潜力、创新思维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独特见解等内在素质,拓宽人才计划覆盖范围,为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设立专门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原创科研专项基金,根据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前瞻性以及潜在影响力进行评估筛选,确保经费精准分配到真正从事原创科研的青年手中。同时,建立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分时预约与共享机制,优先保障青年科技人才在关键设备使用上的时长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他还提出了诸如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与引导机制、建立科研容错与职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金点子。“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科研容错实施细则,明确在何种情况下的科研失败属于合理范畴,对于因客观原因导致项目未达预期的青年科技人才,不进行负面评价,允许其继续申请科研项目,并保障已获得的科研经费合理用于后续研究改进,减轻青年人才的心理负担。”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