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持续为青年的痛点发声

市人大代表林夕爱:看到建议被采纳很欣慰很激动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3031

    市人大代表林夕爱多年来持续为青年的痛点发声。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郭容

    “经过这件事,我感到自己能为社会一部分女性群体、弱势群体发声,能真正做点有意义的事,特别的荣幸,特别的温暖,特别的感激。”

    ——市人大代表林夕爱

    “通过两年的不懈呼吁,终于在今天看到我这份‘将辅助生殖医疗项目纳入医保’的人大建议,得到三部门的支持采纳,并将于6月1日起在上海各大医院施行,我心中倍感激动。”这是市人大代表、上海灵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致公党徐汇区委副主委林夕爱于2024年5月22日发的朋友圈的内容。

    时隔半年多,一谈及去年自己的代表建议被采纳的重磅消息,眼前的林夕爱依旧激动不已。“太不容易了。”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为辅助生育治疗家庭代言

    “6月1日起执行! 做试管婴儿可医保报销”这则新闻的背后,是林夕爱多年四处奔走调研的努力。

    这一建议最初的调研始于2020年,彼时还是徐汇区政协委员、市工商联青创联副会长的她意外发现不仅自己企业有很多女员工在尝试辅助生殖,周围不少女企业家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上海市民政局编制发布《2023年上海市婚姻登记数据》,2023年,上海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139925对。全市初婚男性平均年龄30.6岁,女性29.2岁。

    “上海目前平均生育年龄30.73岁,而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是22~29岁。这些年,女性结婚越来越晚,相应的生孩子的年龄也随之推迟,有的女性想要孩子的时候往往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随着调研的深入,林夕爱惊讶地发现,上海一家具有辅助生殖资质的三甲医院原本只有一栋楼用于辅助生殖,但没过多久就拿出整个院区用于该领域的检查和治疗。“这些年,发现越来越多的医院,把辅助生殖越做越大,接诊量从一个楼层扩大到一整栋辅助生殖就诊楼,求诊者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的趋势。”

    那么辅助生殖医疗对女性而言意味着什么? 在遍访了几十位求诊者后,她发现,女性在治疗期间需要忍受巨大的肌体上的痛苦。其间要花费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金钱。“即便吃足了苦头,她们仍愿意借助辅助生殖医疗,可见这些家庭的生育意愿是极强的。”

    2023年上海地区新生儿总数为18.8万人,其中试管婴儿占比达到了44%,即8万余人,几乎占到新生儿总量近一半。林夕爱认为,期待采取辅助生殖的人群逐年上升,适育的青年群体迫于经济压力踌躇不前。这是具有迫切生育意愿的庞大群体,于政策鼓励的同时,如能医保托底,就能较快实现该群体的人口兑现。

    打开手机计算器,林夕爱给记者算了一笔粗略的账,“对女性来说,治疗的过程是套环式的,一次辅助生殖的医疗收费约为4.57万元。通常受孕成功率约为31%~44%,一个家庭平均要准备15万元来进行辅助生殖医疗。这对未育家庭,尤其是青年家庭无疑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辛苦撰写的建议被采纳

    去年,林夕爱经过深思熟虑提交了《关于将辅助生殖医疗项目纳入医保范围》的代表建议。其中就提到了,“盼望采取辅助生殖的群体通常是本市常住人口群体、是拥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群体、是普遍缴纳医保并纳税的群体、是对科学生育有积极接受度的群体,应当对这样的家庭、女性群体采取社会性托底”“有二、三胎孩子生育意愿的家庭是年龄结构普遍较大的家庭、是对科学生育有需求的家庭、是抚养教育经济负担更重的家庭。高昂的辅助生殖医疗费用无疑是对这类家庭的巨大负担”“要践行该项目,需要女性一年半载频繁前往医院注射、抽血、B超等,多数女性需要辞职践行,加上高昂的医疗收费,无疑是对想生育家庭的无情劝退”等。

    为此,她给出了一系列建议,比如将辅助生殖医疗项目纳入医保,让准备采取、期待采取辅助生殖医疗项目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使这部分有迫切生育意愿的家庭及时地践行育儿计划;给予适育但未育的职业女性社会性托底,为采取辅助生殖医疗项目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给予晚育、生育障碍的家庭医疗保障的实质性关怀和鼓励;通过医保普惠,让女性不再对生育困难、科学生育难以启齿,不再遭受社会歧视和家庭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份沉甸甸的代表建议很快就获得了多个部门的答复。从2024年6月1日起,除极个别项目外,做试管婴儿可医保报销。

    当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后,林夕爱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经过这件事,我感到自己能为社会一部分女性群体、弱势群体发声,能真正做点有意义的事,特别的荣幸,特别的温暖,特别的感激。”

    那一天,林夕爱激动得哭了。“这一政策的出炉对晚育、生育障碍的家庭也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以前,辅助生育质量被普遍认可是自费项目,生不出孩子会遭受歧视。今后做辅助生育治疗就像做心脏彩超一样,变得稀松平常。”

    “女代表应该站出来为女性发声。”林夕爱表示,这些年,她见过了太多因为采取辅助生育治疗不得不辞职的女性,她们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

    今年关注青年人口流失问题

    这两天,林夕爱有些忙,她忙着为参加上海两会做准备。今年,她计划提交一份《关于优化居转户政策,助力青年群体落户的若干建议》的代表建议。

    林夕爱通过查阅资料发现,2023年上海常住青年人口722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9%,常住青年人口中,非户籍青年约471万人,占青年总人口比重的三分之二。“结合人口和税收统计数据我得知:上海的老龄化户籍人口逐年上升,非户籍常住青年人口逐年流失,人口流失的主体是为城市造血的中、青年群体,其中471万为城市造血的非沪籍青年群体,鲜少获得政策倾斜和政策扶持,致使近年青年人口总数和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林夕爱认为,扩大中、青年群体在城市中的人口占比,是近年来各大城市之间的核心竞争政策。将居转户落户年限与社保缴纳、个人所得税汇缴年限相匹配。在非户籍人员达到政策要求的社保缴纳比例和个人所得税汇缴倍数及年限的基础上,应给予居转户落户的政策支持。

    “留住这417万中、青年人群,就是留下了他们的家庭和身后的子女。这是城市创造力、消费力和生命力的延伸。该政策支持势必加快本市在青年人才引入方面的成效,是对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深化人才户籍政策开放力度的响应,是上海这 座 城 市海纳百川、开明睿智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林夕爱呼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3持续为青年的痛点发声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5-01-11 2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