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非遗版”春节,我们怎么过

用海派年俗引八方来客

记者 刘晶晶 刘昕璐

本文字数:2699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使我国非遗项目总数持续位居世界第一。春节成功申遗,是个令人高兴的好事,如何再添点儿年味儿,也成为今年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刘昕璐

    年轻人不爱过春节了?

    有特色的年味儿得“造”起来

    市政协常委金江波在今年两会上就提交了一份有关打造“新海派春节”上海范式的建议。在他看来,过春节各地都有各地的风味,那么独属于上海的年味儿当然得有“海派范儿”。

    他表示,现在年轻人不是不爱过春节,而是希望过有意思的年。春节假期,上海作为旅游城市,也会吸引很多外地、外国青年,如何让有上海特色的上海年味儿吸引他们,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他的建议是做响“新海派春节”的品牌。

    “要吸引年轻人,就要发挥海派文化跨界创新特色,与当代审美同频共振。”金江波表示,海派文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当代性特征,在春节演艺文化和体验产品中,可以将传统技艺、习俗特色与当代审美、时代情绪和人们的情感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声、光、影等科技手段,来“燃放”春节“数字烟花”“科技烟花”,开展跨界创新,创作“小而精”数字化体验式场景,使更多青年体验春节独特的创新转化,感受传统文化习俗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要让全城都有年味儿,还需要提升“新海派春节”的温度。金江波表示,上海拥有数量众多、建制齐全的社区,让春节走进社区,才能让春节活动触达更多公众,提振社区邻里亲情的氛围营造,也帮助社区治理更富人文关怀。“目前各类春节活动过于集中在大型文旅空间和商业体,我觉得可以在上海200多个社区文化中心营造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提供‘小而美’的非遗春节体验产品。”

    同时,根据城市区域众多公共空间的特色,还可以邀请中国各地区春节体验性的春节文化习俗演绎来到上海,使市民足不出沪感受到中国春节的“大世界”,让市民体验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的传统文化及其创新演绎。

    来上海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上海也可以更多地打造“新海派春节”的洋味。金江波表示,比如组织驻沪外国居民,装扮洋味春节,吸引在沪外国游客的参与,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以及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尤其目前我国推行的免签证政策,吸引了外国人游中国热,上海也是知名的‘新手村’,但除了外滩、陆家嘴等标志景观,上海还拥有龙华庙会、豫园灯会、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黄杨木雕、嘉定竹刻、徐行草编、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等6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73项市级非遗项目以及900多项区级非遗项目,形式丰富多样,这些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非遗活动可以在春节中推广给更多来沪的外国朋友,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金江波告诉记者。

    他建议,除了传统的上海龙华地区迎新年、庙会、市集等民俗节庆活动以外,相关机构可与在沪的外国机构联合举办春节体验活动。使外国人在春节的文化体验中了解中国社会,进而更好地在国际渠道上传播中华文化。

    梳理更多非遗菜单

    在春节端上非遗组合大餐

    “非遗版春节”的即将来临让人倍感期待,如果能有更丰富多彩的非遗组合大餐在春节端上,岂不是更有意义?今年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建议,文旅部门摸清底数,梳理更多非遗菜单,为春节献上更特别的组合大餐。

    吴鹏宏说,各地文旅部门都在积极开展“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希望进一步凸显非遗元素,丰富年俗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春节期间能够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项目不仅有世界级的,还有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的项目。就上海而言,非遗项目也是非常多元化的,我们不仅有63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也有273项市级非遗项目,上千项区级非遗项目,很多都覆盖了我们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吴鹏宏说,这些精彩纷呈的非遗项目有的适合展演,有的定位为“舌尖上的非遗”,有的可以现场互动体验。因此,他建议,通过进一步梳理,围绕新春推出非遗菜单,合力打造文化盛宴,并进行多渠道宣推,让公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以春节为契机,感知非遗多元化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贺新年。

    吴鹏宏举例说,在中国的重要节日庆典上,狮舞龙腾总能让人瞬间热血沸腾,在闵行区马桥镇就有一种“马桥手狮舞”。手狮舞凝聚着马桥当地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是充满喜庆祥和艺术感染力的舞蹈。而在青浦,田山歌等同样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结合新春的背景,以组合拳的形式推出,可以让市民和游客从不同角度领略到更多面的非遗文化,既是新春氛围的烘托,也是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信通过这些活动,更多的人会开始关注非遗、了解非遗,更多思考春节申遗的深远意义。而围绕新春的特色,我们还可以通过展演、集市等多元形式,让市民和游客在采购年货的同时,能够欣赏精彩的非遗表演,品尝地道的非遗美食,进一步增强节日的喜庆氛围和浓浓年味。”吴鹏宏认为,在文旅商体展联动的大背景下,非遗活动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文化场所,而是可以更多地走进商圈、集市,与商业活动紧密结合,为本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吴鹏宏还建议,除了线下丰富多彩的活动,线上平台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网络直播、线上展览等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得“非遗大餐”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

    ■08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用海派年俗引八方来客 记者 刘晶晶 刘昕璐2025-01-15 2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