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首要位置。提振消费,文化行业何为?以文旅引流激发城市新活力,用创新场景变流量为增量,挖掘内需潜力提升消费信心……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围绕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话题建言献策,提出通过创新和消费结合的方式,持续发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吸引更多人前来感知上海、融入上海。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陈宏
文旅引流 城与戏的双向奔赴
“全面了解上海文化消费市场的现状及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激发上海文化消费潜力,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今年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颂华提出这番建言。而对上海大剧院来说,也在继续探索实践——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加强文旅商体展融合策划。
2024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所属剧场演出场次达到2182场,比2023年增长40%,经营收入超5亿元,比2023年增长29%。其间,“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溢出效应正在凸显。
“我们统计了一下,有47%的观众是外地观众,10%是境外来沪观众,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吸引力。”张颂华说,“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这样的做法给予当下的文化工作者很多启示。从“中国首演”到“唯一一站”,众多稀缺性项目登陆上海大剧院,也进一步助推这一效应。在张颂华看来,文化要在其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就要不断去做新尝试新融合,“这不仅是要为我们所在的行业作出贡献,更是要融入全市整体发展的格局。”
“我们在做一些剧目时,现在已经比较系统考虑剧目本身能带来的一种文化效应。如果外地观众来到上海看演出,他到上海以后,与文化消费相关的其他消费场景,我们剧场是不是也可以为之贴心提供?”张颂华提及了在上海大剧院出圈的“深夜葱油饼”、一日店长、大咖特饮、幕休红酒和餐饮等。也因此,他建议,从售票开始,通过看戏,再到文博场馆看展、体育赛事,未来,要为文旅商体展做更多融合和赋能。
创新演绎 文艺丰富城市肌理
芭蕾给人的感觉就是美和优雅。市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吴虎生表示,这完全可以让芭蕾走好文旅融合之路,“海派芭蕾,和上海自己的城市地标,结合起来就是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形式,能够成为上海新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到更多的国内外观众”。
吴虎生是海派芭蕾的代表演员之一,塑造过无数的经典芭蕾角色。如今正在经历转型的他,也在更多地思考芭蕾的推广和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上芭经常有国际巡演,到各地巡演时都会拍摄宣传片,在著名地标拍摄的经历给了他很多灵感,“海派芭蕾已经是上海的一张艺术名片,上海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形式,如何将它们和地标融合在一起,成为新的艺术创作形式,我也一直在考虑。”
他曾在浦东美术馆做惠民演出,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认可,“这给了我们很多鼓励,我想未来我们会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形式,走到我们美的建筑里面,走到艺术馆、博物馆里,进行一种艺术的融合,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观众感受到建筑的美和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跨界的魅力。上海这样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定制的形式,专门为一座建筑、为一个文化形象,去创作一部艺术作品,这个领域值得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开拓,让芭蕾和更多的年轻人发生关联。“这种艺术形式仍然需要很多宣传的途径,需要更多的尝试,通过更多的平台露出,让更多的人能热爱芭蕾,热爱艺术。”
独属上海 精品迭出叫好叫座
“我们在2024年听到全国观众最多的话,就是‘为什么又是上海?’对,又是上海!因为我们有很多好的演出,并且只此一站!”市政协委员、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说,上海的文化演艺市场发展迅速并且迎来了升级,国际化大项目接踵而至,本土优秀原创层出不穷,都让上海诞生了很多“只属于上海”的演出,让境内外的观众拖着行李箱来上海看戏。
2024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大戏不断。“像我们带来的英文版原版《剧院魅影》在上海大剧院演了59场,最终拿下8000万元的票房,吸引了境内外的观众不断前来上海。”
这样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融合,对于上海的文旅消费拉动,是明显的。“上海如果要打造演艺高地,要建成亚洲演艺之都,肯定需要更多的只属于上海的演出。”上海的演艺市场发展到如今的高度,喻荣军认为,是整个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规划,“拿音乐剧市场来说,跟政策、跟推广都不无关系,近30年的发展,市场和观众都已培育成熟”。
如今的上海,文化演艺内容和市场观众反馈方面已经形成了双向的积极互动,“文化政策方面的支持,更多新的演艺空间,以及演职人员权利的保护,都让全球更多好的内容,往上海聚集”。他透露,2025年文广演艺集团的大项目备受瞩目,“我们做的沉浸式音乐秀《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在美琪大戏院驻演的音乐剧《SIX》,都是只有上海一站,我们还有年底的音乐剧《悲惨世界》40周年纪念版音乐会”,这些都会是对“为什么又是上海”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
天马行空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市政协委员、上海民族乐团打击乐声部首席王音睿告诉青年报记者,他今年也做了提案,呼吁“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喜欢我们中国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他说,乐团和自己其实一直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我们将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放在首位,推出了大量的传统民乐的创新内容”,“小到一个打击乐声部的演奏,其实我们都在积极从与青少年的沟通中汲取灵感,完成传统音乐的现代表达,让大家更加关注和喜爱民乐”。
除了自己探索,他也有意和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增强互动,了解他们的喜好。“我个人的许多作品,都有来自我的学生们的灵感,这些中小学生很有意思、很活泼,在上课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他们都会提出年轻人特有的‘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介绍,自己有一些作品融入了“类似杂技的手段”,“我们在作品中运用了他们的思路,他们也能备受鼓舞”。当年轻人独有的“天马行空”,真的被大艺术家在舞台上呈现时,普通观众感受到的是新意,而年轻人们则能“更乐意接受和喜爱传统文化”。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