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如何破解青年科研人员的“年龄焦虑”

市政协委员任捷:设立更灵活的人才评价体制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838

    “基础研究讲究静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穿、潜心研究,科学研究也需要有挑战别人所不敢的勇气,有原始创新的想象。”

    ——市政协委员任捷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当给“青年”框定了一个年龄段时,青年人反而产生了“年龄焦虑”,不敢迈开大步去创新。如何让从事基础科研的年轻人能够潜心、安心做科研,毫无顾虑地冒险创新,80后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副院长、物理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任捷连续两年关注这一问题。

    “我们现在给予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不少,但经常会明确提出一个年龄限制。”任捷表示,设置年龄限制本意是给青年人更多机会,但他发现,在实际情况中却容易加重年轻人的“年龄焦虑”。

    “他会觉得我现在不申请明年就申不了了,反而不敢去做创新能力很强的、长周期的一些课题。”任捷表示。

    “大家都想着课题最好容易出成果。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让年轻人不敢冒险。”这让任捷有些担忧,基础研究讲究静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穿、潜心研究,科学研究也需要有勇于挑战别人所不敢,有原始创新的想象。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可以有更灵活的人才评价体制。比如年龄可以“弱化一下”,把生理年龄换成学术年龄。“对青年的年龄要求可以灵活化一点,而不要很强硬地‘一刀切’,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任捷表示。

    同时在项目评审时,他认为也可以给予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就如同现在的院士评选就做了很好的改革,以往都是由资深的院士来评院士,现在像任捷这样的年轻科学家也可以参与到院士评选的关键环节参与投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6市政协委员任捷:设立更灵活的人才评价体制 记者 刘晶晶2025-01-17 2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