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可以组织一场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来聊聊‘网络梗’,探究一下出处和语义语汇,以研究的态度,激发他们做一些探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讨论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对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
——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副校长丁志伟
“泰酷辣”“尊嘟假嘟”“YYDS”……当下的网络“梗文化”成为青少年群体内部的“社交密码”。本报此前报道《从虚拟世界向现实生活渗透的“网络梗”如何影响青少年?》引起代表的关注。
上海两会现场,一位中学校长告诉青年报记者,他的10后儿子也曾因为说“网络梗”让他一度蒙了。当孩子们似懂非懂地说起“网络梗”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或许,教育工作者可以从组织孩子们开展一场讨论和进行溯源探究做起。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语言表达过度简洁化易削弱思考
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副校长丁志伟就是那个因此蒙了的“孩子他爸”。
他认为,首先必须承认,“网络梗”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发展和变迁。“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也会刻意模仿电影里的一些经典语言,比如说,我对你的感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包括在美剧英剧中也会出现yep、noop,这些都是语言渐渐变迁的佐证。”
然而,“网络梗文化”的流行容易导致青少年语言表达趋于单一和匮乏。相较于传统的、丰富的语言表达,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这些简洁、直接的“网络热梗”。长此以往,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难以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丁志伟认为,“梗文化”的泛滥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由于这些“网络热梗”往往是通过新奇、搞笑的方式吸引注意力,青少年在使用这些梗时可能更注重形式而非内容,导致他们的思考变得肤浅和碎片化。
丁志伟直言,他家的孩子目前正处小学阶段,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梗”曝出,这让这名教育工作者都感叹“听不懂”。一次,丁志伟问儿子,“你为什么学得不是特别好呢?”儿子用一句话来回应:“因为我善。”这让丁志伟有点蒙了。
他专门查了查,原来,孩子是以此表达对一切问题的无厘头回答。“网络梗”的意思孩子真的懂吗?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因为周围同学们都在这样使用。
这引起了丁志伟的反思,的确要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们做一些正确的引导。“‘网络梗’容易流行,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表达的意思相对简单。但与之相伴,劣势是不能引起小朋友们很好地思考,进而语言表达过度简洁化和简单化了。”
学校老师可组织同学们共同探究
为了引导青少年,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梗文化”,丁志伟建议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加强语言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语言素养,鼓励他们多阅读、多写作,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在校内,班主任或语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评价“网络热梗”,帮助他们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培养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老师可以组织一场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来聊聊‘网络梗’,探究一下出处和语义语汇,以研究的态度,激发他们做一些探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讨论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对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丁志伟如是提议。
“如此一来,一些低年级孩子就不会人云亦云单纯觉得时髦流行而盲目使用了。”在丁志伟看来,家校社三方还应该积极向青少年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到“网络烂梗”的危害性。
作为家长,更是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对青少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树立一个健康、文明的榜样。”
丁志伟认为,面对当下的网络梗文化,我们应该保持关注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加强语言教育、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以身作则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梗”文化,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声音]
陈丹燕代表:注意分寸和场合就好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陈丹燕说:“我们小的时候都是用笔的,这一代孩子从小就使用的是电脑,他们会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特殊的语法,这本无可厚非。”日常,陈丹燕一直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也因此,她直观地感受到年轻孩子这些年的语言流变,“对我来讲,其实也是有启发的,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与此同时,陈丹燕认为,青少年在使用这些网络语言时要更多地去搞清楚使用范围,对此要有边界意识。“比如你写个请假条,这是一种特殊的公文,还是要规范。或者老师叫你写个论说文,都是要遵循相应的逻辑推理,让大家看得懂逻辑,这是更为重要的,这就是要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和分寸感。”
石景宇委员:把好下限,守住上限
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小荧星集团总经理助理、品牌中心总监石景宇表示,作为一种创新表达,“网络梗”无疑能够拉近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增强社交趣味。“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担心孩子使用的网络梗,可能存在一些不良或者低俗的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石景宇指出,一旦发现孩子使用的“网络梗”中存在一些涉黄、涉毒或者涉暴的网络语言,需要坚决抵制。
至于哪些网络梗可能成为低俗内容,这需要用更加谨慎的态度来观察。“不必过于担忧青少年使用网络梗这一现象,语言本身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比方说,从之前的90后、00后,到现在的10后、20后青少年群体,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本身就是在变化中。而老师和家长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一起规范使用这些‘网络梗’。要把好下限,守住上限。”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