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基层社区持续发力,让社区居民有了许多的幸福感、获得感。2025年年初,我们回顾2024年那些基层工作努力奋斗的故事,作为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市民再度提升幸福感的新动力。
2024年,南京东路街道以实干为笔,以民生为墨,绘就了一幅幅为民服务的美丽画卷。这一年,街道创新推出“一圈三格一格三域”的街区治理模式,在多个领域全面发力,直击民生痛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年共推进落实新昌居民区电梯加装等12项街道实事项目,以及39项街道、场所院办及中心、居民区三级为民办事项目。从居住环境提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到儿童乐园改造、楼道美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每一项都紧贴居民需求,每一项都关乎民生福祉。在福州路614弄,同兴大楼这个被誉为“国旗楼”的特殊建筑,更是见证了南京东路街道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
青年报记者 李勤
“啃骨头”出成果居民的“乘梯梦”照进现实
近年来,南京东路街道开足马力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越来越多居民实现了“一键直达”的“乘梯梦”。然而,由于先天条件不足等多种原因,仍有不少居民面临着“上不来也下不去”的出行难题。为此,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街道将因其先天条件限制而困难重重的福州路614弄加梯“硬骨头”列为2024年“动真碰硬破难题,实干奋进促发展”专项行动的核心任务。在区领导“动真碰硬”靠前指挥、职能部门“跨前一步”协同发力下,南京东路街道打造“守初心、亮决心、用匠心、暖民心”的“四心工程”,迎难而上为居民带来“一键直达”的幸福。
同兴大楼作为福州路上的标志性建筑,每年国庆节期间,居民自发悬挂五星红旗,形成了独特的“国旗楼”景观,展现了居民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栋建成于1992年的大楼,目前有居民216户,其中有2名残障人士、6名孤老、29名独居老人。楼内虽有电梯,但底层到2楼平台的36级台阶给行动不便群体出行带来了诸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小花园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居民利用“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以“自治共治共建共享”为理念,聚合力、想对策。最终,在2023年12月,业主大会仅用14天时间就通过了全体居民自发筹款加装无障碍设施的方案。区人大代表赵永刚等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党建+公益”形式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同助力这一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
通过精心策划与周密部署,街道成功攻克了燃气中压管道与千伏高压电线的管线移位难题,年内顺利完成了同兴大楼1部无障碍设施及立新小区2部电梯的加装工程。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实现了从个案到类案的突破,为同类难题的破解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效应。
在同兴大楼无障碍设施建设开工仪式现场,不少腿脚不便的老年居民相互搀扶而来,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80岁的张阿姨激动地说:“老伴儿2004年过世之前,每一次看病都需要人抬着上下楼梯! 我腿脚不方便,三十几级楼梯至少需要8分钟才能走完,有了无障碍电梯之后,十几秒钟就够了。”
“软治理”见成效打造红色主题生活圈
南京东路街道持续深化“零距离家园”工程建设,结合社区修缮及“美丽家园”建设,深入开展物业提标管理行动,推动福州路614弄小区从“安居型”社区向“宜居型”社区的华丽蜕变。街道全面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打造了首个融合红色资源、兼具居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零距离家园”花园式街区实体阵地——同心驿。从上海最后一部电话亭的故事出发,聚焦“国旗楼”下的光辉岁月,精心绘制爱国主义浮雕墙绘。讲述南京路步行街区“红色露天博物馆”的独特故事,根植第一声国歌奏响、第一面国旗升起的红色文脉,深挖大楼背后历史文化,引导居民开展爱国主题家园自治。
以公共空间改造为契机,小花园居民区党总支联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带动居民共同制定露台、电梯、健身设施等公共部位的使用公约,促进自治共治,营造和谐共融的社区氛围。与百新书局共建打造福州路书香特色零距离小站,引导居民开展爱国主题自治项目,打造“爱国楼”示范性零距离楼组,重塑晾晒露台功能,创设跨时空信箱等特色载体,让爱国理念在南京路步行街区深植人心。
展望2025年,南京东路街道将全面启动福州路街区营造计划,聚焦“书香第一街”的独特魅力,以“零距离家园”同心驿为根据地,唤醒群众文化记忆,以公益为链接,联动上海书城、百新书局等区域内文化资源,探索“南步文化主题街区”“零距离家园”实体阵地一体化建设模式,真正实现家门口的一分钟生活圈,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多元、高质量的民生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