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不会中文?小case!在上海武康大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者发现了一位特别的青年民警,他不仅守护这里的安全,还凭借多种语言服务国内外游客和居民。他就是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湖南路派出所的95后民警陈睿劼。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温馨答疑
化身“贴心导航”
武康大楼附近,一个温馨的场景悄然出现。一名小男孩看到正为游客答疑解惑的陈睿劼,被他的认真负责打动,发自内心地向他敬了一个礼。
“最近的停车场在哪里?”“最近的公交车站怎么走?”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陈睿劼都耐心一一解答。陈睿劼还会遇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有些游客会向我询问景点的位置、附近的餐厅,还遇到过外国游客向我询问安福路的一些西餐店。我会根据导航,用英语或者日语为他们指路。”
面对熟悉的上海阿姨爷叔,陈睿劼又能瞬间切换到上海方言模式,化身“贴心导航”。“有些年纪大的市民习惯说上海话,对导航软件不太熟悉,我用上海话交流会更亲切、更方便。阿姨爷叔们经常会来和我们搭话,有时候是来问路,有时候也会问我们这附近有没有地道的小餐馆。”
随着武康大楼游客增多,谈及如何做好安保工作,陈睿劼介绍,作为属地派出所民警,他们根据市局、分局的勤务安排,联动各方增援力量,加强对热门景点周边道路人流和车流的疏导,提醒市民游客不要滞留在路面拍照,及时根据信号灯有序过马路。
暖心帮助
解决外国游客燃眉之急
英语、日语、普通话、上海话,在陈睿劼口中自如切换,让他能与国内外游客顺畅交流,高效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一能力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外国游客对上海增添了好感与信任。“平时我主要负责执法办案,在辖区武康大楼、安福路等热门地标客流量大的时候,也会根据要求在附近增援巡逻勤务。”陈睿劼说。
身处异国他乡,若是有护照的背包丢失,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如今,上海民警能用游客熟悉的语言为他们解答问题、处理突发状况,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也能感受到温暖与安心。
陈睿劼就曾遇到这样的求助。2024年,一名日本游客神色慌张地前来求助,称自己的包遗失了。陈睿劼马上用熟练的日语与游客沟通,详细询问情况。“因为包内有护照等重要证件,我们立即联系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通过公共视频帮他寻找。后来,我们发现他走出一家便利店后,包就没有背在身上了。于是,我们询问该便利店的工作人员,发现确实是有一个包遗忘在店内,已被店员妥善保管,等待失主来领取。在核对好身份信息后,我们将包还给日本游客。”找回包的日本游客,激动地向陈睿劼连连道谢。
[对话]
提升自我语言水平展现上海青年民警风采
青年报:工作之余,你会如何练习自己的外语?
陈睿劼:为了温习巩固英语和日语,我常常会在B站和小红书上看一些外国博主的英语和日语的生活、旅游Vlog,也会看公安执法视频。通过视频里的场景,复盘自己如何应对。
青年报:身为青年民警,你觉得多语种的掌握对于工作有哪些助力?
陈睿劼:多语种能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通过掌握多种语言,我也能向中外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努力展现上海公安形象,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