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车一团线 下车一顶帽

东华大学生回家高铁上巧手钩帽红遍全网

见习记者 林千惠

本文字数:1602

    陈雨婷钩织护耳帽。

    陈雨婷在专业上不断拓展锻炼。

    临近春节坐高铁回家,在迫切的归家心情下,6个小时似乎显得很漫长,但对东华大学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研三学生陈雨婷来说,拿来钩织刚刚好。拿起毛线团,钩织间,一顶护耳帽在她巧手下成形。“织完就到站!钩个帽子暖和回家!”抖音上,这条她发布的高铁钩帽视频已获16万赞。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在高铁钩织一顶护耳帽

    “因为我这个冬天没买帽子,就想自己钩一顶帽子,再加上高铁时间挺长,就正好做一做。”聊起自己走红了的那条高铁钩帽视频,陈雨婷说。这名来自东华大学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研三学生,并没有预料到她的视频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不是她第一次在高铁上钩织,之前她还试着做过一个小的斜挎包。不过,那次坐高铁时间短,而这次坐高铁时长达到六小时,所以她才得以去完成这项好玩的钩织工作。“我边做帽子边看电影,加上停下来吃饭,总共钩织时间是五小时左右。”算了算时间,陈雨婷说。

    这次她做的是一个护耳帽。护耳帽整体米灰调、观感毛茸茸的,和陈雨婷的秋冬季衣服十分搭配。因为是给自己做的帽子,她一面比画,确定自己的头围大小,一面做帽子。在做帽子前,她其实并没有一个整体构思,是织的时候慢慢琢磨:“最开始我做的时候,统一用的是一种针法,其实还比较简单。因为是第一次钩这种护耳帽,后面钩帽檐时,发现我的针法不行,又换了两种,只好拆了重做。”

    在视频评论区里,网友问到护耳帽的戴感,陈雨婷回复网友:“护耳帽很厚实,不透风。”实际上,陈雨婷会做的东西多得去了,小花、耳机包、贝壳挂饰、渔夫帽……平时带着自己编织的东西出门,也是常态。

    在设计系边玩边学继续沉淀

    “我先选了米灰色的线,又选了颜色和它相近的线,统一色系,同时又有冬天这种毛毛的质感。为了增加一些点睛的色彩,最后我选了带橘色的线,增加饱和度。”色彩搭配、造型构成……在陈雨婷的娓娓道来里,护耳帽钩织背后严谨的设计想法扑面而来。这种专业感,和她本身就是名设计系学生脱不开联系。本科生阶段,她学习技法和技巧,在不同的设计知识间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本领。而到了研究生时期,她则更进一步,在自己的审美和认知上有所拓展。

    专业技能加上本身对手工的热爱,这两年来,她参与了不少比赛,也获得了不少奖项。比如第四届大唐杯国际袜艺设计大赛铜奖、NCDA未来设计师上海赛区二等奖、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上海赛区三等奖等。而她印象很深的,是2023年她参加中华杯·时尚盛泽数字艺术大赛,并拿下了银奖。“我画了家里的猫,将它打印下来,并在面料上增加了刺绣。”谈起自己的作品,她十分开心,“我会特意在这些图案设计里加入我们专业所学到的手工。一般而言,作品会展现自己掌握的技法,但这一作品我没有使用很多技法,保持了它的干净,传达温暖的气息。”

    是学习,也是玩,不断进步,概括自己的设计学习生涯,陈雨婷如此总结:“我真的很喜欢玩手工,它会让人安静下来,内心沉淀。”在专业上不断拓展锻炼,在闲暇的工夫,她也在网络平台上坚持不懈地分享自己的钩织作品。发圈、帽子、花环……这些和设计相关的小作品,始终是她的热爱和兴趣。在秋招时,她已签下了一家和设计相关的公司,打算未来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沉淀、走下去。同时,因为网络平台上已积攒了一些粉丝,她也打算继续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钩织作品,出一些钩针教程,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网友们共享。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5上车一团线 下车一顶帽 见习记者 林千惠2025-01-23 2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