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称,杨浦有18万名大学生。
那么这些大学生如何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呢? 记者从刚刚入围“激发志愿活力,赋能社区治理”杨浦区志愿服务项目典型选树30强的项目中发现,有不少项目属于校社联动的。电力学院的“电娃”们所服务的社区及学校危险用电事故“零报告”,而复旦同济跨校跨专业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则让社区花园成为居民们交流的“心灵花园”。
复旦同济志愿者团队为居民打造“心灵花园”
此次入围30强的“同舟共济旦复旦兮,美好家园青年在行动”项目的志愿者是来自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关注社区营造的青年学子,他们共同组成跨校跨年级跨专业志愿者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在四平居民区开展社区营造志愿服务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更新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这两所学校的青年学子关注到四平居民区社区环境亟须改善。从2022年10月起,青年志愿者团队就陆续参与了国顺路400弄彩虹花园、时光花园、310弄梦想小院三处社区花园的参与式营造活动。通过在地工作坊深入了解居民需求,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2022年,彩虹花园通过分享“石头汤”故事、组装花箱与墙绘活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艺术氛围。2023年,彩虹花园继续组织墙绘项目、种植体验以及志愿者表彰活动,并成立了“浇个朋友”社区营造团。
2024年,彩虹花园举办了植树节种植活动与社区音乐节活动,时光花园则通过地绘、彩绘鹅卵石与手绘盆栽活动,提升社区趣味性与艺术感。梦想小院则在青年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下正式启动,学子们一起通过地绘与花园搭建,推动社区发展与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共同营造了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
“电娃”小课堂为青少年托起“大平安”
此次同样入围30强的“科普进社区,‘电’亮科学梦”项目,则是由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微光志愿服务队发起。
根据调研,我国每年有逾万名的儿童发生因触电等相关的意外危险。对于没有任何用电安全知识的孩子而言,家里随处可见的电器和插座,孩子很有可能因为好奇或者使用不当而发生触电的危险。作为华东地区唯一一所电力高校的学子,不禁思考青年应当如何开展好用电安全教育,用“电娃小课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托起“大平安”。
该项目负责人刘紫薇介绍说,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团委依托电气专业特色,自2018年以来开展“科普进社区,‘电’亮科学梦”志愿服务,连续六年组织大学生电力科普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开展“电娃”小课堂,以电力小剧场、有趣的电力小实验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青言青语”传播安全用电、科学节约用电常识等。
刘紫薇表示,该项目主要向社区居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普及电力知识以及用电常识。志愿者们依托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简单的小实验和生动的课堂演示,将抽象的电力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利用静电球、莱特瓶降特斯拉线圈等工具,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电的魅力。课堂内容涵盖了中国电力发展史、核电知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志愿者们不仅亲自走进校园,还通过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发布科普视频,将“电娃”小课堂搬到“云”端。志愿服务活动针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提供差异化、互动式的服务。该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提高了中小学生对电力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激励机制提升了志愿者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与此同时,通过这些具体做法,上海电力大学的志愿服务队伍成功地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既服务了社会,又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