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场古镇历史风貌区内的南大居民区,始建于2003年,居民区主要以开放式老旧小区为主,公共设施老化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新场镇南大居民区党总支始终把百姓生活的“心头事”当作履职尽责的“头等事”,采用空间微利用、社区微改造等方式,逐步改善老旧小区面貌,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青年报记者 李勤
空间微利用
解决群众“烦心事”
电动自行车是日常交通工具之一,但个别居民安全意识不强,“飞线”充电屡禁不绝,周边居民和相关部门对此忧心忡忡。为减少和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南大居民区党总支与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沟通,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积极推进问题解决,共同打好空间微利用的“组合拳”。
南大居民区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76名党员,总支部发动属地党员干部、居委工作人员争当社区治理“红管家”,建立起一支22人的“红管家”队伍,实地走访调研,排摸居民需求,梳理问题后召集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召开专题听证会,听取多方意见反馈,联动多方职能部门想对策、现场评估后提方案。比如,在前期调研中,南大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姚洁带领“红管家”在实地勘查中发现,位于东后老街191、201号楼的“飞线”充电、楼道充电、占道停放等乱象较为突出,先后组织开展党员大会、居民大会等会议,向居民群众广泛宣传这些行为的安全隐患,就增设非机动车停车点及设置充电桩共同商讨对策。
在新场镇党委、政府关心下,对东后老街实施改造工程,南大居民区党总支积极协调,建议将工程范围内的东后老街191、201号楼北侧花坛(原建设小区配套花坛)改为人行道,并在此区域增设电动自行车公共停放点及充电桩。经过多方充分论证,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听取民意诉求,并根据相关管理规定进行方案设计,最终按职责分工,由镇城运办负责安装非机动车车棚,安监部门负责安装公共充电设施,交警中队和南大居民区加强充电安全宣传,增强居民安全意识。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式,因地制宜推动微空间微利用,切实解决了非机动车停车难、充电难的根源问题。
社区微改造
加码群众“微幸福”
南大居民区共有人口1325人,其中60岁以上有800余人,他们共同的心愿是有一处安全、整洁的公共休憩场地。南大居民区党总支、新场村党总支、古镇公司共同商议修建一处公共休憩廊亭供周边居民使用。在多次征求村、居民意见后,古镇公司选取一处环境脏乱差、经常被附近居民堆物的闲置花坛完善了升级改造的方案,方案充分考虑花坛与古镇风貌的匹配一致,将年久失修、疏于打理的“脏园子”打造成黛瓦灰墙、朱红连廊、古色古香的休憩交流场所,变成了居民和游客休闲的“新宠”。看着敞亮的公共休憩空间,周边居民杨大爷说:“这样一改造,环境变好了,有了这座亭子以后,老伙伴聚在一起聊天更方便了。”
2025年,奔赴新程!新场镇南大居民区党总支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打造“‘南’得有你,南街商居联动”党建品牌,通过建立商户之间、商户与居民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关系,重塑新型商居关系,促进商户和居民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实现共赢,共建幸福和谐的南大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