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视线

“电子布洛芬”:情绪救赎还是虚拟依赖?

文/见习记者 朱彬

本文字数:4258

    “电子布洛芬”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指代那些能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提供情绪舒缓、精神放松和心理慰藉的数字内容或电子媒介产品。AI生成图片

    小宋翻阅的张杰演唱会历史记录。受访者供图

    小宋浏览《哪吒》相关视频。受访者供图

    小珂在小宇宙收听的播客记录。受访者供图

    小查常逛的直播间。受访者供图

    【文/青年报见习记者 朱彬】

    当晨曦穿透写字楼玻璃幕墙,无数都市人正经历着相似的晨间仪式:揉开惺忪睡眼,机械吞咽早餐,在电梯镜面里整理倦容。假期的余温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键盘敲击声里此起彼伏的哈欠。此刻,手机屏幕成为连接现实与慰藉的任意门——通勤地铁上二刷《哪吒1》的年轻白领,午休间隙循环演唱会视频的追星族,深夜里伴着播客入眠的大学生,共同构建出一幅数字时代的“镇痛”图景。线上演唱会音乐剧、影视剧、综艺、小说、短视频、二次元……被年轻人当成治愈自己情绪的“特效药”,这些被称作“电子布洛芬”的数字内容,正以近乎无孔不入的方式注入都市人的精神血管,试图缓解现代生活的阵痛。

    通勤路上的影像狂欢

    N刷影视剧、反复观看演唱会现场视频等,已经成为了年轻人通勤路上重要的生活内容。问及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看这些视频,“让我开心”是其中回答频次最高的答案。

    刚入行不久的小宋,迟迟无法适应“打工人”的身份。前一阵,“不想上班”和“想看《哪吒2》”的精神交锋伴随着她的闹钟,每天按时响起。《哪吒2》的火爆再次带动了《哪吒1》的浏览量。在抢票观影前,她趁下班时间在手机上又将《哪吒1》复习了一遍。在晚高峰的拥挤地铁闸机前,小宋将耳机嵌入耳蜗的动作,颇有点仪式感,像极了武士出征前佩戴铠甲。列车启动时发出的轰隆声随着《哪吒1》片头鼓点炸响,拥挤的车厢瞬间化作移动放映厅。

    服下这颗“电子布洛芬”,小宋的第一反应是“又活过来了”。当然,属于她的情绪“特效药”还有不少,比如说张杰的演唱会。作为张杰十六年的铁粉,小宋几乎每天都会刷上几遍张杰演唱会视频——地铁上、躺在床上、吃饭时,一天至少刷3遍——“只要听张杰的音乐就会觉得很开心”,这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能量。熟稔地在手机相册调出自己拍摄的演唱会片段,张杰穿透力极强的嗓音刺破早高峰的沉闷,为机械重复的通勤路注入阳光。

    这甚至比咖啡因更管用,小宋滑动着演唱会视频,指尖在虚拟与现实间划出涟漪。当列车飞驰在隧道,屏幕里的荧光棒海洋与窗外飞掠的广告灯箱交叠成赛博霓虹。对她而言,这种多巴胺续航能持续到打卡后的第三个小时——直到会议室投影仪亮起前,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仍在办公桌隔板间隐隐回响。

    在城市的另一条轨交路线,混迹二次元多年的小陈,正通过番剧重构时间维度。片尾曲响起时,玻璃幕墙折射的夕阳恰好漫过他的手机。这种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放学回家冲向电视机的快乐时光”,这种快乐在于享受故事情节外,也可以短暂地将作业抛到脑后。

    声波构筑的认知世界

    如今,凭借“解放”双手双眼的特殊优势,电子播客也备受年轻人追捧。在追求“性价比”的年轻人看来,既能闭目养神又能学习绝对就是高效的“代名词”。

    法学专业学生小珂的校园时光,始终萦绕着梁文道沉静的声线。电子播客节目《八分》《八分半》贯穿了这个00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一个播客重度依赖‘患者’。”这是她对自己的评价。

    从宿舍到绿荫环绕的校园小路上,播客节目的讨论声与落叶簌簌声编织成独特的认知世界。洗发泡沫滑落时的拉美史探讨,食堂排队间隙的案例分析,甚至模拟法庭辩论前安抚心跳的哲学絮语——听播客的习惯始于四五年前,如今已演变为她精密的时间管理艺术。“不希望让自己脑子闲下来,不做点什么会觉得浪费时间,相反思考的时候会觉得很满足。”小珂说。

    回头看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小珂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播客像是随身携带的第三课堂,让她的情绪变得更加温和。有人在网络上对她进行人身攻击时,她第一反应想到的是梁文道对待“键盘侠”说的那句话,“谢谢你能关注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并试图以此回应。

    同样是通过音频的宇宙,文字工作者阿涛的降噪耳机正过滤着办公室喧嚣。播客节目中关于中东问题的讨论,在他敲击键盘的节奏中搭建起一个平行时空。当又一版文案被推翻时,耳机里恰好在分析大国地缘政治的战略调整——历史与现实的荒诞对照,反而消解了加班焦躁。

    虚拟橱窗的情感代偿

    深夜十点的写字楼,职场新人小查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加班模式,电脑屏保准时亮起极光画面。与此同时,手机支架上的漆画直播间正在上演治愈魔法:狼毫扫过金箔的沙沙声,与键盘敲击声形成奇妙共鸣。主播手腕翻转间,孔雀蓝在檀木表面渐变晕开,弹幕区适时飘过“美哭了”的集体惊叹。

    “工作不复杂,只是比较多,不用太动脑筋”,所以一个人加班时,她习惯打开某社交平台的带货直播间,“把手机放在旁边就可以了。”

    这是属于当代年轻人的“云逛街”。小查家里有7个漆画包、30多条手串、7个公仔、100多个吧唧,全都是在直播间下单购买的,每个小物件背后都有一个加班的深夜故事。买时或许心血来潮,但它此刻正在工位上对抗着KPI的压力。

    “现在又没多少时间逛街,网购纯粹是满足消费欲。”上学时,她会和朋友每周约上几天出门散步逛街、玩剧本杀,但上班之后,社交活动骤减。当现实社交圈随着工作强度坍缩,直播间互动成了新型情感代偿——不必费心维系关系,却能收获即时反馈。

    与以往单纯以带货为目的、凸显经济属性的直播不同,如今的直播消费融入了陪伴和社交属性。就拿手工主播来说,他们会精心设定固定的直播时间。直播期间,不再仅仅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商品销售上,而是全面兼顾体验、互动与消费。主播一边专注地制作手工,一边热情地与网友聊天,全力营造沉浸式体验和互动交流的氛围。小查介绍,漆画包直播间采用现场制作的方式,每一款漆画包的样式都独一无二,绝无重复。在这样的线上直播间里,主播与高黏性用户之间逐渐搭建起一种稳定而紧密的关系,直播间成了维系双方情感的重要纽带。

    这类新型消费空间正衍生出独特生态,如同数字更夫。ASMR直播间里,咀嚼声与键盘声达成微妙平衡。甚至出现专门陪伴写论文的“自习室直播间”,观众通过弹幕互相监督。当现实社交变得奢侈,这些虚拟橱窗成了现代人的情绪便利店。

    数字镇痛剂的耐药性

    凌晨两点的手机蓝光里,小宋不知道已经划开短视频界面多少次。哪吒混天绫的红光与屏幕右上角02:17的刺目数字相互撕扯,形成诡异的时空错位。“再看五分钟”的自我谈判,往往演变成两小时的意识漫游。当通勤影像从提神剂退化为麻醉剂,“电子布洛芬”开始显现“耐药性”。

    睡的时候不想睡,起的时候不想起——这种精神代偿的副作用正在年轻群体中蔓延。墨鱼是播客的老用户,她的年度使用报告显示,2684小时28分钟的收听时长,相当于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听播客。她表示,最初听播客是抱着打破信息壁垒、收获新视角和观点的出发点,但听多了之后发现,大部分播客内容同质化严重,输出的话题大多是主观相似且重复的内容。

    墨鱼的自我反思并不是个例,在豆瓣小组“每天都在听播客”中,已有4万多名成员,但其中不少成员对播客内容持保守态度。同质化带来的是逐渐钝化的思维触角——当所有主播都开始解构《百年孤独》的时候,我们反而失去了初遇马孔多雨季的震撼。

    而在小查的网购订单里,未拆封的漆画材料包已堆积成小型装置艺术,见证着冲动消费的过程。尽管逛直播间感觉可以让加班的时间过得快一点,但小查却表示自己容易陷入非理性消费,事后回想往往后悔,“我就一双手,怎么可能戴30多条手串?”

    专家解读

    “电子布洛芬”止痛效果短暂

    复旦大学哲学院王聚老师分析认为,热衷“电子布洛芬”是当代年轻人在生活中的正常自我调剂。它的出圈与情绪价值在生活中的比重增加息息相关。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上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时代的快速变革,会让很多年轻人感到焦虑和疲惫,因此人们需要发泄、安慰或治愈的渠道。借助电子媒介产品休憩和充电,年轻人可以一定程度上重拾生活的动力与信心。

    年轻人为什么更愿意选择借由虚拟产品来实现情绪的满足呢?主要原因是基于其特性——安全、性价比高、快捷有效。靠电子产品或二次元萌物来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可以不用诉说或讲述,不存在被别人背叛或泄密的危险。依托电子内容获得情绪价值所费的成本较少,只需手机网络,至多会员充值即可长时间享受。如果心情不好,相比于求助知心朋友和家人,它能做到“随时要,随时有,随时开始,随时结束”。

    但他强调,“电子布洛芬”的止痛效果是短暂性的,压力仍来自生活,如果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疼痛”或“发烧”症状亦会反复。且一味使用电子媒介产品作为情绪“解药”,我们是否有能力从人际活动中寻求情绪价值?对电子媒介产品而言,使用者只是它提供服务的众多无差别对象,但“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被服务,而是要被理解和被看重”。尽管通过人际活动获得情绪价值需要个人更多的时间、体力和情感投入,冒着不被理解、被嘲笑或失败的风险,但也正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才展现出由人提供的情绪价值之真正价值。春节档电影仍在热映,线下约上三五好友去观影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视线 A04“电子布洛芬”:情绪救赎还是虚拟依赖? 文/见习记者 朱彬2025-02-23 2 2025年02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