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沪上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丁文佳 实习生 张欣雨
上海商学院
携手绘就春日暖阳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通道已于3月开启,上海商学院团委正组织西部计划宣传活动,打造“前期宣传、过程关怀、后期延展”长链条育人机制建设。昨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联合星火远程支教,借助“AI+乡村教育”的创新形式,增进同学们对西部计划的认识,激发投身西部建设的热情,号召上商青年在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另一边,为同学做实事义诊暖心服务也热闹开展。校团委、学生会特邀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专家团队,通过义诊专业指导,为师生带来贴心的健康管理服务,既提升师生的健康意识,又传递了“医者仁心”的公益理念。校红十字会开展“急救在心,让爱无碍”系列活动,现场普及急救知识、应急救护技能,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让爱与温暖在校园中不断传递。
作为持续运营14年的五星级公益社团,“爱心贵州”社团始终聚焦贵州贫困山区的教育帮扶与乡村振兴,孕育和培养了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支持公益事业的青年,也让累计有550名左右的孩子受到帮助,数十位孩子成功考上名校。昨天,社团团长赵晨曦和成员带来了丰富的照片展示和答题比拼,带领身边同学了解贵州支教活动的精彩瞬间,加深对支教事业的了解,也激励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支教志愿服务,为贵州的孩子们送去知识与关爱,共同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上海政法学院
志愿服务实践蓬勃开展
雷锋,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个体,成为一种精神符号,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西部计划志愿者,进博会会期志愿者、仿真演练志愿者、青浦城市文明志愿者……上海政法学院各类志愿者代表在昨天的座谈会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集一堂,共同重温志愿者的温暖记忆。
“如果可以,我还会支教。如果可以,我还会去做点什么,哪怕很小。”上政人工智能法学院的林容楚的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去年,经过选拔,她与一群来自天南海北却志趣相同的小伙伴踏上了为期1个月的河南乡村支教生活,带给孩子们新知、美好和梦想。离别时分,孩子们对老师们的喜欢溢于言表,纷纷塞来小纸条,上面写满了不舍与眷恋。这次公益活动,对林容楚而言,是学习雷锋精神的起点,同时她也认为雷锋精神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只要心怀热忱,便能随时开启奉献之旅,用爱与温暖去点亮他人生活的天空。
校团委介绍,雷锋精神成为每一位上政学子心中的信念。从开展“3·5”学雷锋纪念日暨“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青年座谈会,到“学雷锋”实践育人工作坊的成立,再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上政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
东华大学
从一盏灯到满天星
每周,在松江区6个街道的阳光之家里,总有来自东华大学智力助残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们为残障群体开展做手工等活动。这支队伍前不久在上海市政府颁布的第二届“上海慈善奖”上,荣获慈善楷模。1995年,一群东华学子在校园的晨光中许下诺言——“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育己育人”。30年来,12500余名志愿者的接力奔赴,用行动将雷锋精神代代传递,在上海的街巷间刻下了一部“助残育人”的青春故事。
“‘智力助残’指的是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专业知识及能力,致力于提升残障群体的认知、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东华大学智力助残服务队指导老师姜雪梅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学生们带着书本走进残障家庭,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微光。比如“阳光之家”是服务队刻在时光里的印记。每周,志愿者如约踏入社区,用画笔绘出笑脸,用真诚叩开心扉,30年累计服务超21万小时。
如今,经过30年的发展,“智力助残”从一开始朴素的助残行动,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向了更深的含义。姜雪梅介绍,“这意味着科技助残、美育助残,用专业化知识助残。”这束光已化作“菜单式助残”的繁星——阳光之家奉献爱心活动、残障子女一对一家教、雷锋月等主题月、科创智助设计残疾器械等10项服务涵盖科技研发、心理支持、文化赋能,辐射上海300余个残障家庭。
一代代队员们铭记和践行雷锋精神,更有人追随前辈足迹,在云南深山或雪域高原续写“长期主义”——服务队队长苏金鹏博士毕业后放弃了高薪工作,到云南扎根;服务队的95后志愿者陈蓉主动申请到海拔最高的日喀则定日县工作……他们投身于基层、投身于西部,在祖国大地继续传播志愿服务理念。30年,于东华大学智力助残服务队而言,是沉淀,更是启程——他们的故事,永远“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