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复旦校长金力深感责任重大。“推进高校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更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大学当前最紧要的任务。”金力说。
金力在昨天下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时提及,复旦正在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下一步,存量只减不增,本科招生的增量将全部投放交叉领域。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跳出学科框架
重塑复旦新工科门类
审议发言中,结合复旦实际,围绕高校怎么改、改什么,金力认为,高校改革要坚持自我革命。一定要避免“膨胀式改革”,把改革重心放到结构性、内生性的“存量改革”上来,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增强持续创新的动力能力,构建自主自强的办学格局。
近两年来,复旦组织了三轮全校大讨论,树立“打头阵、当尖兵”的攻坚信念,形成动存量、图创新的改革共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向纵深。
金力说,在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方面,学校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下一步,存量只减不增,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领域,牵引学科融合创新、深入推动“四个面向”。
“在国家战略和社会急需领域,应不吝用兵。”金力说,整合全校力量,跳出学科框架,重组工科院系,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集成电路、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电子信息与未来空间等领域的攻关和人才急需,一次性建设6个创新学院。按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重塑复旦的新工科门类。
与此同时,为了以有限资源实现师资水平“奋力一跳”,深化准聘长聘制改革。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重构教职体系、薪酬体系,协同推进人才引育特别是青年人才培育、教书育人责任落实、评价激励改革和师资有序流动、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和有组织科研机制,着力解决存量“躺平”问题,为2035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奠定人才根基。
金力认为,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是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这个良性循环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的质量;大学对强国建设的根本贡献,是造就适配强国需要的人才。因此,把人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枢纽和基座。
拔尖创新人才
为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做准备
如何培养创新之才、强国之才? 金力认为,要培养思考大问题的人,培养建构大视野的人,培养砥砺大情怀的人。
“年轻人从踏上学习和创新之路开始,就应树立并葆有推动人类进步、开拓未知之境、打破既有范式、造福国家人民的 雄心,打 开成才的‘天花板’。”金力坦率地说,复旦高教所对全国高校的跟踪调研显示,一些优秀学生的创新志趣正在减弱。同学们经过长期应试规训,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惯于务实求稳、怯于经受挫折,束缚了探究兴趣、创造激情和创业精神。
“面对创新大潮、世界之变,我们亟须培养大批喜欢从根子上思考解决问题、不墨守成规的年轻人才;并把许多喜欢原创的聪明‘臭皮匠’聚合在一起,通过有组织创新发挥‘诸葛亮’作用,最终造就更多真正的‘诸葛亮’,
把教育大国优势迅速转化为创新强国势能。因此,学校建设基础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全面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科研教学和学习评价改革,加大人才密度、提升创新能力训练强度,鼓励师生试错容错,构筑优良创新生态。”金力说。
就培养建构大视野的人,金力认为,智能时代,知识千军易得,临阵良将难求。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潜能、多潜质的“干细胞式”人才,不受学科、门户之限,为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做最好的准备。我们的改革,要真正赋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提升学识见识的权利和能力,以满足国家对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和高端应用型交叉融合创新人才的需求。
他还指出,从前期探索看,过度依赖AI也可能阻碍创造力的培养,直面学术诚信和科技伦理挑战。面对复杂世界,逻辑推理不能替代观察与实践,价值对齐不能替代价值判断。因此,复旦启动了AI for Education改革2.0版,核心正是教与学的融通,营造师生共研共创的智能教学环境,让学生不仅学会使用工具,更学会掌控和改造工具。
在金力看来,00后、90后有平视世界的自信,但缺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洗礼。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火热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跃升;将实践育人融入各类课程和各培养环节,强化问题式、服务式、对抗性、实战性学习,把价值塑造与知识学用、能力训练融为一体,从而真正培养出砥砺大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