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是对法律要求的具体落实,更是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虹桥街道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建议,三者要进一步形成合力,为孩子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成长环境,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等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尚未全面落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知识传授的殿堂,社会是实践锻炼的舞台,三者协同育人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成长环境,能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等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盛弘调研发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教育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更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不少地区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上海市通过制定《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和《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标准》,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推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不过,家校目标诉求仍难达共识,价值观分化明显。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短期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对教师专业度也存在怀疑态度,影响家校合作的深度与效果。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尚未全面落地,专业化不足。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多为兼职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地区缺乏常态化管理与经费保障机制,导致指导资源零散,难以满足家长多样化需求。社会参与深度不够,协同育人平台亟待完善。
反观国际经验,日本有“家庭教育支援中心”;芬兰的教育体系强调家校合作,学校会定期组织家长会议,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新加坡则通过社区中心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这些国际经验为我国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盛弘这样指出。
加强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
就此,盛弘建议,宏观层面上,要构建高效的家庭教育促进工作机制,提升主管、指导、协调和督促的成效,把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系统性不够的、各自为营的家教方式统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家教模式。同时,制定家庭教育指导从大纲到系统、系列、分年龄段的指导读本,再到指导规则、评估规则,形成课程、辅导、师资培训一条龙。
中观层面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建议教育部门在本科学科建设中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学科,培养专业人员队伍。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研讨,传承成功家教经验,传播科学育人理念,交流教子育人技能,并培训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建立培训师和指导师两支日常工作队伍。”盛弘建议。
在她看来,新时代还需要与时俱进,不妨探索“AI+教育”新路径,通过试点AI教师助手、虚拟实验室等,打破地理界限,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提升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和便捷性,并建立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人从合格家长到好家长的转变。在微观层面上,还要从社区和家庭入手,进一步加强社区与学校、家庭的联动。
盛弘来自上海长宁,她还就此分享了其中的“长宁经验”。当下,长宁区教育局聚焦“活力教育”,提出“学生发展有活力,教学改革有活力,协同育人有活力,办学机制有活力,区域联动有活力”。也因此,长宁区教育系统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共育的新生态。
“期待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数字赋能,构建‘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的新格局,三方协同,共同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盛弘说。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