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本报讯 一份上海高校航天专家提交的卫星产业链提案为何被列为闵行区2025年重点提案? 他又为何要提交这样一份提案?
时间回到2022年8月4日,一颗名为“闵行少年星”的微纳卫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卫星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是国内首颗由中小学生全程参与的科普卫星,更承载了上海市闵行区150余所中小学师生的太空梦想。而这一项目的成功落地,离不开上海电机学院航空学院副院长、闵行区政协委员刘伟亮教授的倾力推动。
2021年当选闵行区政协委员后,刘伟亮敏锐捕捉到闵行区航天资源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结合点,于2022年提交了首份提案《依托闵行航天资源,开展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实践》,为闵行区青少年学子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航天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闵行区作为上海航天产业的“重镇”,汇聚了航天八院等多家顶尖研发机构,但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认知仍停留在课本层面。如何让高冷的航天技术“接地气”?刘伟亮决定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架起桥梁。“当时航天八院与区教育局正在策划‘闵行少年星’的行动计划,我作为主要策划者之一,很希望通过自身的专业积累和创新意愿,推动‘闵行少年星’从构想变为现实。”据刘伟亮表示,这个项目从卫星名称、LOGO设计,到太空礼物、巡天、探地、实验舱四个卫星载荷方案,以及跟随卫星一起发射上天的太空天籁之声、太空创意画等,全部征集自闵行区中小学生。
“这不是简单的科普活动,而是一场沉浸式科普教育。”刘伟亮介绍,项目通过“一代人点亮一颗星,一颗星引领一代人”的理念,围绕“用星”板块开展了一系列航天科普和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航天的兴趣。
今年,刘伟亮再度提交了名为《壮大闵行区卫星产业链,助力打造千亿级航天新质生产力》的提案,为闵行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