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背上个“小书包”,在腿上套上“紧箍咒”,就能轻轻松松健步如飞。这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推出的一款外骨骼机器人。昨天,这场别开生面的外骨骼机器人助老服务活动让不少社区老人连连叫好,这也是“沪小科”志愿服务活动的一次重要实践。
让机器人帮助老人“健步如飞”
在中电科21所黄浦所区8楼的“上海市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记者看到,近20位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中电科21研究所外骨科机器人团队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正在试穿这款可以“助走”的外骨骼机器人。
“这是我们最新一代产品白虹3.1外骨骼机器人,它能够有效辅助爬坡、行走、站立等日常活动。”一边帮助老人穿戴,中国电科21所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宁业衍一边告诉记者。“有点作用啊,感觉走路不费劲了。”一位老人走了几步惊叹道。“是不是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其他老人开玩笑道。尝试之后,当场就有两位老人表示愿意签约成为长期试戴者,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深度体验试穿服务。
究竟有多好用?记者也现场感受了一把。穿戴上这款机器人,启动后,两腿立刻会有“动力”支撑的感觉,帮着将腿抬起来,走路的确会感觉轻松很多。爬楼梯时间长了也不会有抬不动腿的困扰,外力的作用非常明显。站住就可即停,非常稳定。“不仅仅是老人,比如你喜欢徒步爬山,以后或许也能用上这些机器人。”宁业衍笑说。
他告诉记者,这是一款髋关节外骨骼机器人,髋关节就是大腿两侧。它是通过两侧的关节模组助力的,关节模组就相当于人类的肌肉一样,能够为腿部提供一个助力,主要能帮助人实现行走助力、奔跑助力、爬楼助力的功能。宁业衍表示,传统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较为笨重,活动维度有限,“白虹”设计则更轻量化,目前为3.3千克,且外骨骼各机械自由度活动范围能够满足各种工作模式下人体各关节的活动需求。采取的柔顺绑缚技术也符合人体轮廓曲线,具有比较好的穿戴舒适度。
青年科研人助力科技服务民生
科技应该实实在在地能够服务到民生,宁业衍说,这也是项目组团队从2021年开始不断进行产品迭代的原因。“已经经历了三次迭代,目标是越做越轻,力越做越大,也更像一个拿起来就让人想用的产品。”宁业衍说,为了让它好用,项目团队攻克了高功率密度的关节驱动模组设计和精准且智能的人体意图识别及预测控制算法这两大业内关键技术,使得外骨骼能够根据人体的运动如影随形。
宁业衍的这支不到10人的团队平均年龄在二十七八岁,最大的也只有31岁,都是90后青年。现场,上海市科技团工委书记胡元颖为这支“外骨骼机器人助老服务志愿分队”授旗,号召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科技助老志愿服务,将前沿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青春智慧。
这一“银龄守护者·外骨骼机器人助老”主题实践活动也是“沪小科”志愿服务活动的一次重要实践,得到了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团市委及市科技团工委的关心指导,以及上海市生物医药数智化青年建功联盟、上海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青年建功联盟的大力支持。
胡元颖介绍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同时爬楼困难成为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痛点。传统解决方案如加装电梯成本高、周期长,且难以覆盖老旧小区。这一实践正是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进一步探索科技助老服务的创新模式。今后“沪小科”志愿服务活动也将开启更多志愿服务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