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守护洱海水清月明。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勇挑重担,守护洱海水清月明
俯瞰苍山碧如洗,洱海水上繁花盛。这星星点点的白色水中花,就是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海菜花。它不仅美,而且茎叶可食,做成甜糯清香的“海菜芋头汤”是大理白族人家的特色美食。因为水质的变差,海菜花一度绝迹。
“这是我的责任,我们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这是孔海南的誓言。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十多年里,孔海南每年累计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洱海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日均三万步,他走遍了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为减少高血压发病几率,他自制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随身带着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经过不懈努力,孔海南带领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生态环境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使大家坚信通过科学治理,全国的江河湖海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理、重现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
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这是孔海南对学生的叮嘱。
孔海南2000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时,最先讲授的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他的课堂生动风趣,课件与时俱进,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融入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
孔海南的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在学生培养中,他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在真正的科研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素养。十余年来,团队共计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2018年1月,孔海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孔海南深知,洱海的综合保护治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为了让社会、民众更多关注、投入到洱海流域的保护事业中,他萌生了成立“教育基金”的想法。孔海南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他个人卖掉了为了便于工作在洱海买的房子捐资200万元,中国水环境集团捐资200万元,为“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注入第一笔资金。
在上海交大,孔海南教授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科学精神,正继续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知行矢志如一,心不忘其所向。